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9章 何不潇洒走一回(21) (第3/5页)
」 ①正:正道。 ②夷:伤。 ③责善:以善相责备,朱熹《集注》云:“责善,朋友之道也。” 离娄上·第十九章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①,必有酒rou;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必曰『有。』曾皙死,曾元②养曾子,必有酒rou;将彻,不请所与;[1]问『有馀?』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①曾皙(xī):曾参的父亲,他也是孔子的弟子。 ②曾元:曾参的儿子。 离娄上·第二十章 孟子曰:「人不足与逋①也,政不足间②也。惟大人为能格③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①逋(zhé):同“谪”,批评、指责。 ②间(jiàn):非议。 ③格:纠正。 离娄上·第二十一章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上·第二十二章 孟子曰:「人之易①其言也,无责②耳矣。」 ①易:轻易。 ②无责:没有责任。前人对此句有多种说法,或说是没有遭到失言的挫折,或说是因没有进言之责而轻易不劝谏,或说是不足责备,皆觉不甚妥贴。 离娄上·第二十三章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离娄上·第二十四章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①。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②。」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馆③未定。」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曰:「克有罪。」 ①乐正子:鲁人,名克,孟子弟子。子敖:齐王宠臣。 ②昔者:指昨天。 ③舍馆:指住宿的地方。 离娄上·第二十五章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 离娄上·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不孝有三①,无后为大②。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①不孝有三:在古文中“三”和“九”表示多数。本意是:不孝的表现有很多。 ②无后为大:其中以不能尽到后辈的责任为最大。 离娄上·第二十七章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①斯二者是也。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②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①文:修饰。 ②已:停止。 离娄上·第二十八章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砥豫,瞽瞍砥豫而天下化,瞽瞍砥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译文 第一章 孟子说:「离娄眼神好,公输班技巧高,但如果不使用圆规曲尺,也不能画出方、圆;师旷耳力聪敏,但如果不依据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虽有尧舜之道,如果不施行仁政也不能使天下太平。现今有些国君虽有仁爱之心、仁爱之誉,但老百姓却不能得到他们的恩惠,也不能被后世效法,就是因为不实行先王之道的缘故。所以说:‘仅有善心不足以用来治理好国政,仅有法度不能自行实施。’《诗经》说:‘没有过失没有疏漏,一切都按先王的典章。’遵循先王的法度而犯错误的,还从来没有过。圣人既已竭尽了视力,再加以圆规、曲尺、水准、墨线,来制作方、圆、平、直的东西,使这些东西用之不尽;既已竭尽了听力,又用六律来校正五音,使各种音阶应用无穷;既已竭尽了心思,再接着推行不忍心别人受苦的政策,使仁爱足以遍惠天下。所以说:‘筑高台必定要依傍山丘,掘深池必定要依傍河泽。’治理国政却不依靠先王之道,能称得上明智吗?因此,只有仁者才适宜处在领导地位,不仁的人如果处在领导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天下的百姓。在上者没有行为准则,在下者不守法规制度,朝廷不相信道义,工匠不相信尺度,官员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这样的国家还能保存下来,那是侥幸。所以说:‘城垒不坚固,武器甲胄不充足,不是国家的灾难;土地没有开垦,财物没有积蓄,不是国家的灾害。在上者不讲礼义,在下者没有学问,作乱的小人兴起,国家的灭亡就在眼前了。’《诗经》上说:‘上天正在震怒,不要那样多嘴。‘多嘴,就是啰嗦。侍奉国君不讲道义,进退之间没有礼仪,言谈诋毁先王之道,就好像多嘴啰嗦一样。所以说:‘要求国君克服困难叫做恭,陈述善德、抵制邪说叫做敬,认为国君不能行善而坐视不管叫做贼。’」 第二章 孟子说:「圆规、曲尺是方、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要做国君,就应尽国君之道,要做臣属,就应尽臣属之道,这两者都效法尧、舜就行了。不用舜侍奉尧的做法来侍奉君主,就是对自己君主的不恭敬;不用尧治理百姓的做法来统治百姓,就是残害百姓。孔子说:‘治理天下的道理只有两个:行仁政和不行仁政而已。’残害自己的百姓过于厉害的,就会自己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自己遭遇危险、国家削弱,死后被称为‘幽’、‘厉’,即使是孝顺仁慈的子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