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一章:官道建设 (第1/3页)
六月十日。 是个好日子。 校书局在赵明诚的张罗下,在梁山文院旁边挂牌成立。赵明诚给许多好友写信,邀请他们前来共襄盛举。一些文人名士不屑一顾,也有一些文人应邀前来,想在《新华字典》上署名流传千古。 在他们忙碌的时候,晁盖又在校书局下新设一个新闻科。 由李清照主笔并兼任《华夏半月谈》的编辑,收集每半个月来的天王行踪、新闻时事、战报战况、官员任免、工程进度、招聘信息、奇闻异事、诗词歌赋等内容,进行刊印发布。 “有些类似官府邸报。” “官府邸报只是面对官府,而这半月谈则是面对天下所有百姓。” “这会不会泄露我梁山秘密?特别是,还有天王您的行踪?” “所以,才需要校书局新闻科对内容进行审查。涉及军事情报、污蔑梁山、邪教事迹皆不许报道。但是其他内容可以,而我的行踪嘛,有半个月的延时,无需隐瞒,真真假假,反而有利。” 李清照作为编辑,正和晁盖探讨一些报刊细节。不禁感叹晁天王的磅薄大气和心思狡诈。 “现在梁山有自己的造纸厂,还有油墨厂,印刷厂,《华夏半月谈》用十六开纸印刷,一份十六张,胶印成册,成本在20文左右。若向外发售,定价几何?” “免费送!” “啊?免费?那我们岂不是在做亏本的事?暂定5府13州,每州府送500本;下辖108县,每县100本,那就是19800本,梁山机关发200本,共计每期2万本。一个月两期,就是4万本,按成本20文计算,就是800贯。编辑部10人工资每月50贯、投递到各州县的快马路费150万。所以总共算下来,每月我们要亏1000贯啊。” 李清照数学不错,一些数据随口就来。 “我给你们新闻科每月拨付经费1500贯。多出的钱,可作为外出采编新闻、征集稿件的经费。” 晁盖也不小气,大笔一挥,给李清照写了一个条子,让她去找财务司取钱。 思想舆论阵地,就在那里,你不去占领,就被会敌人占领。前期多花点钱不算什么,当大家养成了看报习惯时,才是这《华夏半月谈》真正发挥威力的时候。 前期铺设市场的时候千万不能小气。后世就有个很著名的例子,富土康老板郭某,见电商马某和刘某发了大财,就野心勃勃的也要进军电商界,一年给电商开发部拨款五千万巨款,认为这么多钱,足够把大陆的土包子打垮了。 结果一年过去,富土康电商平台一点市场反响也没有,开会时大骂电商部无能。 电商部主管无奈道:“老板你每年只给我五千万,可是马某和刘某却一年投入上百亿,我斗不过他们啊!” 郭某还是没舍得倾家荡产投入数百亿去参加博弈,最后以裁撤电商部为终结。 老郭一个开血汗工厂的,根本不懂资本运作和电商运行,又奴颜媚骨小家子气,失败也是正常的。 但这件事的道理却是相通的,它教育我们前期培养市场时,千万不能小气。 李清照邀请晁盖为六月十五日发行第一期《华夏半月谈》题写一章开篇词,得到晁盖欣然答应,这才拿着批款条子离开,急着去琢磨着在自己可以从哪里拉来帮手,如何征集并书写内容。 属下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而晁盖作为老板,最重要的就是为他们做好后勤,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人给人,要装备给装备! 而对于财政困难的梁山势力来说,晁盖当前重任就是继续捞取天命值来补贴势力发展。 现在每月有60万点财富收入,但还是不够!我还要更多! 如今夏收、夏种已经结束,距离八月十五的秋收还有两个月时间。往年官府都会利用这段时间征收夏粮,征发劳役。 但晁盖既然免了两年钱粮和劳役,官府落得清闲,百姓也能喘口气。可这两个月难道要浪费掉吗?那断然不能! 晁盖推出了一项名为“县县通”的道路拓宽工程来争取民心,攫取天命值! 大宋虽然比较怂,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内部和平百年,道路交通得到了长足发展。 大宋官道以东京汴梁为中心,共有七条主干道,通向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建康金陵府、淮南襄阳府、西京西安府、西川成都府、南粤广州府。 然后再依托府、州、县向外扩展,道路成网状延伸,形成密密麻麻的交通网络。行人沿着“官道”可以到达任意地点,出行十分方便。 官道上每隔一段路程,就在旁边的一个土堆上树立的石碑或木牌的堠子,专门标记道路里程、国界、州县界或交通规则,类似今天的路标。 一般是“二十里置马铺,有歇马亭”,“六十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