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官道建设 (第2/3页)
有驿,驿有饩给”,专门用来接待公使、官员。此外,馆驿之外,还设置了私人开设的邸店,专门为私人旅行提供食宿。道路两旁的店铺人口越聚越多之后,就形成了村镇,后世许多村镇的名字叫“五里铺”、“十里铺”,就是这么来的。 宋朝官道打下的基础为晁盖省下了许多力气,但此时的官道仍存在一些缺陷: 一是道路狭窄。官道初始目的,只是为了方便驿马传递情报和官员来往,并没有考虑到商旅车马通行,所以七条主干道只有两丈宽,州郡官道更是只有一丈宽。 二是道路夯土而成。州府附近还能用石头垒砌一下,出了州府城门百丈,就变成夯土了,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地方官吏不作为,官道往往年久失修,土路车辙一尺深,再好的马车通过也得陷进去。 这两个缺陷,造成大宋虽然官道四通八达,但是官道利用率却很低,很多商贾宁可走乡间小路也不走官道,许多乡间黑店也因此生意兴隆。 到了北宋后期,水运系统的广泛发展,进一步挤压了陆地官道的作用。现在地方官道几乎已经形同虚设了。 这可不行!交通就是后勤,有后勤就能扩张势力。所以必须把交通搞起来! 晁盖的计划是在五府十三州之间建设一级道路,宽为十五丈;州府通向各县的道路,为二级道路,宽为十丈。 正好也把那些被俘的官军利用起来。 之前击败杨戬大军,刨去伤残,俘虏身体健康的官军18万,定陶之战又收获健康俘虏2万,共计20万身体健康俘虏可用。 这些俘虏在独龙岗和济州府两个地方关押,参加劳动改造、疏通水渠。但因为人数太多,已经快把独龙岗和济州府两地吃穷了。两地已经向晁盖诉苦多次。 晁盖准备把俘虏们作为此次道路拓宽工程的主要劳动力。顺便再把他们发展成自己的拥趸,为自己提供天命值。 二十万人呀!每月养他们都要花十万天命值买粮食,难道他们不该回报我么? 晁盖将会亲自主持修路事宜,二十万俘虏大军外出活动,交给一般人,晁盖也不放心。而且这么多俘虏太能吃,也只有晁盖跟着,才能随时没有后勤压力的解决他们吃饭问题。 为了顺利开展道路拓宽工程,晁盖又找了两个副手。 一是登州负责路桥基建的宋万。宋万有长期调教俘虏营,开展基建工程的经验,算是这方面的长才。 二是黄门山四杰之中的九尾龟陶宗旺。陶宗旺非常善于营造挖渠。在定陶之战中作战勇猛,立下战功。晁盖也特意将他调来协助,算是高升。 六月十五日,《华夏半月谈》刊发第一期。 上面有晁盖专门题写的开篇词。还报道了一篇名为《晁天王挥锄修驰道》的文章,讲述晁天王如同古代尧舜,亲自挥舞锄头,带领百姓拓宽修补官道,为天下百姓顺利安全通行顶风流汗的事迹。并提出“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 文章名字俗了点,但是考虑到刊物是面对天下百姓,还是接地气些比较好。 而晁盖也在这一天,开始了自己的修路大业! 首先修筑扩宽的是郓城到济州城的道路。按照二级道路标准,建设十丈宽的道路。 因为有之前的官道作为基础,减少了测绘、选路等诸多环节。需要做的只是拓宽而已。 至于拓宽需要占用道路两旁田地问题,在现代可能是个难题,在封建古代却相对容易,只要给他们等面积置换便是。若是土地面积不足,杀两家民怨较大的地主豪强也就有了。 郓城县到济州城距离六十里。 二十万俘虏在道路两侧扎下二十个军营。每三里就有一个万人军营。背巍军分出大量人手看押。 一些铁锹、扁担、箩筐等工具发了下去之后,还得防备俘虏拿到铁器后闹事。 雷鸣骑在这条六十里的道路上来回巡视,防止有人作乱。 “开工!” 十五万俘虏分列在道路两侧,按照4米远一个人的距离站好位置,排列出去那就是30万米,正好60里地。另外五万则去运送生石灰等物资。 “啪,你个懒货,快点干,别想偷懒!” “说你呢!磨磨蹭蹭,干不完活,就别想吃饭!” “瞪什么?敢瞪我?你是有什么不满吗?啪,啪,啪,服不服,服不服?” 梁山军队虽然胜利,但仍有许多战友死于禁军之手,现在他们可不会有什么怜悯,巴不得这些俘虏闹事,好一刀砍了他们。 按照晁盖的计划,准备扩宽的道路宽为十丈,也就是23米。刨去原本的3米宽,需要从周围取20米宽的土和碎石垫高,比地面高出半米左右,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道路积水。
那么每一米的的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