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0章 军民鱼水 (第2/3页)
/br> 这种人被杀了应该是好事才对,王氏夫妇这么怕他们干嘛? 徐二也没来得及多想,便和王三将调来的鱼清理干净,弄成鱼汤端了出去。 他们忐忑的端着陶罐里的鱼汤放到了多尔和齐的面前,多尔和齐喝了一口,皱了皱眉:“这鱼不如黑龙江的鱼好吃。” “完了……”徐二和王三心里一紧,只觉得今日逃不了一顿打,连到手的五文钱都没能捂热乎就要被拿走了。 “你们站在这里干嘛?” 二人还在紧张,多尔和齐却诧异看向他们,然后恍然大悟:“怎么?钱不够?” 多尔和齐他们都在渤海读书写字,但渤海又是吃大锅饭的地方,因此即便有了钱,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花,物价是多少,还以为给五文钱不够。 “够了够了!我们是担心爷您喝了觉得不好喝,那小子二人给您退钱。” 徐二拉着王三就要下跪,却被多尔和齐站起来躲开:“你两小子别弄这些,让人看到肯定要举报我。” “举报?”徐二和王三不明所以,多尔和齐也懒得解释: “不要你们退钱,是我自己没尝过想喝点,你们弄了就拿钱走,不好喝我不会退,毕竟是我让你们弄的。” 多尔和齐要赶两人走,但两人却高兴的起身,逃似的离开了。 跑远后,尽管道路两旁还有许多坐着吃饭的兵卒,他们却忍不住欢呼起来。 “赚钱了赚钱了!” “走!买粮食去,我们每人一斤四两。” “好好!” 俩少年人直奔前几日镇上储粮的粮铺,然而他们抵达这里时,却见这里的粮食正大批大批的被渤海的兵卒们运走。 “你们俩个干嘛的?” 巡哨兵卒发现两小子,上前盘问起来。 “来…来…来……” “来买米的,军爷,现在还能买米吗?” 王三支支吾吾说不出话,徐二见状站出来询问,经过和多尔和齐的沟通,他已经不是很怕渤海军了。 至少在他看来,渤海军比安东卫的兵卒更好,出手也大方。 “买米?”那兵卒闻言笑笑:“那你们来晚了,这些米都被我们买走了。” “都买完了?”徐二闻言失落,那兵卒却笑道:“留着钱等过几个月买吧。” 他看着徐二,想到了自家远在渤海的儿子,不由伸出手拍了拍徐二肩膀。 徐二见状,也只能和王三分了那五枚铜钱,多出的一枚被徐二保留。 二人分道扬镳,徐二高兴的带着钱回家,却发现家里空无一人。 他好奇询问四周邻居,却发现四周邻居也不见了,最后还是留在家里的几个小孩告诉他,家里大人都去小溪给渤海军干活去了。 他闻言顺路跑向了村里的小溪,随后果然在这里看到了上千名正在这里干活的村民。 他们将米饭清洗蒸好,然后拿出来晒干,最后再蒸再晒,反复得不知疲倦。 在人群里,他寻找了许久,总算找到了自家母亲。 “二郎你不是去摸鱼了?” 徐李氏诧异的看着自家儿子,徐二闻言也将他们所遭遇的事情说出。 那徐李氏闻言笑得高兴,徐二还以为自家母亲在笑自己赚了钱,却不想她笑道:“这渤海军要给镇上的镇民发田,六百七十二户,每家能分到一亩田。” “真的?!”徐二惊喜大喊,徐李氏也连忙点头:“孔秀才被杀了,渤海郡王说他的田不干净,所以就拿出来分给百姓了,至于他的院子,好像是说要留给日后的镇长,就是不知道镇长是个什么官。” “反正这下我们家五口人多了一亩地,明年能多产出二百斤粮食了。” “二百斤粮食……”徐二呢喃,眼睛逐渐明亮。 “是啊,二百斤粮食,存个几年,你就能去县里的私塾读读书了。” 徐李氏笑着开口,随后似乎想到什么,连忙拉着徐二道:“来,帮娘一起来蒸军粮,一天工钱十文呢。” “那么多?”徐二闻言张大了嘴巴,随后在徐李氏的拉拽下,母子二人一起开始制作军粮。 在小溪边,镇民们都说说笑笑的蒸米,他们发现只要他们在干活,那渤海军就不会说他们闲聊,而且就算他们闲聊休息也没事,渤海军顶多提醒一句,不会像安东卫的兵卒和日照县衙门的衙役一样对他们打骂。 对于消息闭塞的这个小地方来说,他们以往获取外界情报,全靠来往的行商、衙役和兵卒,因此他们听到最多的就是渤海军残暴不仁,渤海郡王狼子野心,其所过之处一片狼藉。 然而,当他们真实见到渤海军的时候,似乎发现渤海军比他们接触的衙役、南军兵卒要好得多。 起码渤海军让人干活是真给钱,而且还给他们分了地,不会像县衙和卫所一样,用徭役来让他们免费干活不说,还需要自带口粮。 渐渐地,镇民之中也不把渤海军称呼为北兵了,而是直接称呼渤海军了。 有些胆子大的,还会询问渤海军的兵卒一些琐事,比如辽东是什么模样之类的。 由于南下前,朱高煦交代过全军,尽可能的宣传渤海的情况,因此对于辽东、渤海的情况,兵卒们说起来也算口无遮拦。 例如全民当兵,全民吃大锅饭,全民均田地等等等等…… 这些东西,听得让人觉得唏嘘。 明初百姓的三大负担,除了苛捐杂税和人丁田赋以外,还有那每年都存在的徭役。 明初的苛捐杂税和正税负担低于元朝,但百姓徭役负担比元朝多。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元朝的大部分官员根本不在乎民间治理,因此百姓的徭役负担不算太重,而明朝则相反。 就拿当初朱元璋带朱高煦去看那两万贡生来说,他们被下放地方后,只是两年的时间,就带领全国各府县开塘堰四万九百八十七处,河四千一百六十二处,陂渠堤岸五千四十八处…… 这些每一处工程,对应代表的都是数以千计百姓服徭役而得以竣工的工程。 朱元璋是为了自己的统治,但也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要生出乱子。 从长远来看,这一次的徭役,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