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军民鱼水 (第3/3页)
码能福泽上千万百姓,让其后数十年都保证旱涝保收。
不过就当下来看,百姓们虽然也高兴,但也充满了怨念。 因此,当他们听到渤海每日干活都有二斤粮食,而且开垦荒地都均分给开荒者本人,最后还没有徭役和苛捐杂税后,他们心里说不羡慕是假的。 至于说什么渤海苦寒,他们也根本不在乎。 正如山西、边民北逃投靠蒙古人来说,漠北还不是一样苦寒,然而由于会种地在漠北是项稀有技能,他们去了漠北就能过得更好,起码饿不死,因此许多人都北逃投靠蒙古人。 当然,明初这种现象还不算多,可也足够说明百姓们身上的负担有多重。 他们羡慕渤海,因此当渤海兵卒提起日后要搞迁移,从山东迁移人口去辽东,并且有官府给粮、给农具、帮建房屋的时候,许多人都心动了。 米仓镇虽然有三千多口人,但耕地其实只有不到一万亩,平均分下来,每家也就三亩地左右。 每年苛捐杂税和田赋人丁税一交,留给他们的产出也就仅仅能保持饿不死。 因此,米仓镇百姓听说了辽东和渤海日后要招募山东百姓迁往辽东和渤海后,当即便有不少人开始攀关系,希望能获得这样的机会。 当然,更多的人实际上是很谨慎胆小的,他们不想当出头鸟,只和当出头鸟的那批人深聊了几句,希望对方去了辽东之后,若是真的如渤海军说的那样好,那记得别忘记自己,毕竟当年两人如何如何…… 这样的情况,此刻正不断在米仓镇各处上演,他们对渤海军的态度转变,只在不到两个时辰的时间。 “殿下高明,如此一来,我军南下道路上,恐怕鲜有百姓会通风报信。” 米仓镇小溪不远处的一座矮丘上,孟章对一旁坐在马札上的朱高煦佩服,朱高煦却轻笑颔首。 “拉拢百姓是很容易的,我们让他们帮忙干活,给钱给粮给分地,把他们的利益和我们绑在一起,他们自然就不会去通风报信。” “像那孔秀才的田地,他们起码每家每户都分了一亩地,若是跑去日照县告状,到时候田地被衙门收走,他们哭都来不及。” “百姓并不愚笨,相反,他们比我们很多人都会权衡利弊,因为他们想活下去就必须得精打细算。” 朱高煦说着自己的看法,同时询问孟章:“军粮制作的如何了?” “米仓和孔秀才家中的三千石粮食都搬出来了,应该今天就能得到六千斗军粮。” 孟章交代着,朱高煦也颔首:“六千斗军粮足够全军吃两天,算上我们之前在北边补给的粮食,应该足够我们昼夜兼程赶到云梯关。” “届时,你说李景隆得知我们绕过日照、赣榆和海州直抵云梯关,他会是什么想法?” “大抵会觉得我们疯了吧。”孟章苦笑,而这也是他们一开始听到这个计划时惊讶所在。 抛弃民夫辎重,孤军南下一千五百里,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但一般都是发生在流寇身上,从没有出现在正规的军队身上,因为正规军队所需粮食的缺口很大,单纯靠抢太不稳定了,很容易发生断粮。 然而,朱高煦已经在沿途做好准备,不至于让渤海军断粮,但粮食也得紧巴巴的吃食。 如今,他们已经抛弃民夫辎重,南下三百里。 接下来,他们还需要继续南下三百里,前后合计就是六百里。 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失误,他们就是深入敌境六百里。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盛庸的六万兵马在沐阳,而他们要打的云梯关在沐阳东南边。 一旦他们强攻云梯关不下,那盛庸便能率领大军前往赣榆、海州,截断他们的退路,令各城坚壁清野。 如此cao作后,仅凭地方乡镇的粮食,根本难以供给渤海军这四万两千马步骑兵,他们最后的下场就是断粮。 因此,朱高煦才带着他们昼伏夜出,想要突然出现在云梯关,夺下云梯关后一路直奔通州。 现在他们还在青州府境内,旁人朱高煦不清楚,但如果李景隆知道他出现在日照,那肯定会调盛庸回防淮河。 至于李景隆,按照速度来算,他差不多应该抵达德州了。 德州距离长江北岸沿着运河走,一共有一千二百里,以步卒日行八十里的速度来看,李景隆需要最少十五天才能抵达江北。 自己必须要足够快,才能赶在盛庸返回淮河防线前先一步抵达云梯关,自己还要更快,才能赶在十五天内渡过长江,拿下京城。 “时不我待……” 朱高煦看向了空中,而与此同时朱高煦所部消失在诸城的消息也通过加急送往了北边。 距离德州还有四十里的地方,李景隆在行军路上得到了这一消息。 “在诸城消失?” 李景隆紧皱眉头,随后询问:“沂水、临朐没有发现贼军踪迹吗?” “未曾发现!”前来传信的千户官作揖,这让李景隆有种不好的预感。 “派人去莒州和日照询问,看看贼军是不是走南边去了。” 李景隆没想过朱高煦会抛下辎重深入淮安,毕竟那样的做法在这个时代来看不太现实。 如果朱高煦没有继续对青州府西南下手,那肯定是往正南的莒州和日照动手去了。 一旦拿下日照,他的意图就很明显了,那就是南下淮安。 不过对此李景隆并不担心,如果要步步为营的拿下淮安,那就必须先打下徐州,掌握运河后用运河船只运送粮食,一座座城池打下去。 这样所耗费的时间,足够他率领三十万大军南下。 不过,朱高煦如果真的要南下,自己虽说有把握阻止他,可庙堂之上的群臣…… “让人在德州备足船只,另外让吴高、吴杰、徐凯三人继续坚守,别让燕庶人有可乘之机。” “末将领命!” 李景隆开口下令,同时准备在德州好好等待朱高煦的消息。 他十万大军依托运河,如果真要南下,只需要十二日就能抵达淮安,不比朱高煦慢多少。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明明他有运河相助,心里却还是忐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