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七章 批倒大儒,殴打锦衣卫指挥使? (第1/2页)
第187章批倒大儒,殴打锦衣卫指挥使? “有可能。”姚广孝并不肯定,也不否定。 朱允猛然惊醒。 自己之前的思路,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误区。 他很想当然的,将欧阳伦,常茂,齐泰等人,看作是一伙的。 这样想也不能说错。 但有一点。 人不是共用一个脑子的,夫妻的想法,都可能完全不同。 何况,他们之前的利益,并不一致。 欧阳伦为何对付自己呢? 朱允一直都没有想明白。 欧阳伦身为驸马,无论是朱允当皇帝,还是朱允继位,似乎都与他关系不大。 参与这种事情里面,对他又有何益? 但若是没有利益,欧阳伦又为何要参与进来呢? 想不通! 常茂仇恨他是不假。 可常茂就一定会扶持朱允吗? 恐怕不见得。 也许心中有别的算计。 常茂是勋贵武将出身,而朱允素来更亲近文臣。 这一点,常茂很清楚。 而且,他们两个人在此之前的关系,也不是甚好。 他们这伙人,除了齐泰应该是真心实意支持朱允的之外,其他人实际上是各怀鬼胎的。 “如果欧阳伦和常茂的背后,另有他人,那又会是谁呢?” 朱允皱眉深思。 “这个人,一定位高权重,身份地位非同一般,而且多半还是皇室宗亲。” 但这个范围还是很大。 老朱的儿子很多,皇室宗亲更多。 “欧阳伦毕竟只是一个外人。”姚广孝道:“若说他支持哪位皇室宗亲,那此人与安庆公主的关系,必定非同一般。” 朱允顿觉眼前一亮。 是了。 欧阳伦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极可能是安庆公主的指使。 两人本来夫妻,同气连枝。 安庆公主和谁的交情最好呢? 朱允脑海中浮现出这位姑姑的模样。 印象不深,很浅。 虽为姑侄,但打交道也不是很多。 “罢了,此事只要稍加调查即可知晓,何必劳神费思去想呢?” 他摇了摇头,不再多思。 “黄子澄此人,你认为是不是该杀?” 听了杨士奇的话之后,朱允心中想法已然变化。 但他还想问一下姚广孝的意见。 这些能在青史留名,以多智近妖而著称的人物,思维之缜密,还真不是他能比的。 “黄子澄可杀,但另一人要用。” 姚广孝道:“杀黄子澄,用方孝孺。” “此人真乃天下读书种子。” 朱允皱眉道:“难道天下的读书人,就只有他方孝孺吗?” “孤倒以为,方孝孺书虽读得多,却极为顽固,不知变通,难堪重用。” 姚广孝笑道:“太孙殿下明察秋毫,看得丝毫也不差。” “但用此人,可以收天下读书人之心。” “至于他有多大的才能,反而不重要了。” 朱允略一思索,道:“孤可以效仿宋制,设经筵讲官,请大儒来讲论经史,令朝廷大臣旁听,你看如何?” 经之制在宋时开始,但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 历史上,一直到三杨当政时期,为了教育幼年的皇帝,才形成正式的规制。 经筵是特殊的帝王教育,通过讲授儒家经典,实现所谓的革君心,正君心的目标。 另一方面,也是文官们钳制皇帝的重要手段。 道统高于政统。 天道高于一切。 但他想开的经筵,当然与文官们设想的不一样。 一方面,将大儒召集起来,也便于控制。 要不然,似方孝孺这种人,在外面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甚至能通过自身在士林中的巨大威望,来裹胁舆论。 还不如将他召到朝廷中,养起来,反而更便于控制。 另一方面,朱允打算借着经筵大讲的名义,宣扬科学。 可以想象,这必然会遭到几乎所有文官的集体反对。 老顽固们的思想,绝不是可以轻易扭转过来的。 然而。 没有关系。 反正报刊这个强大的舆论宣传工具,掌握在自己手中。 只要抓住他们的话,在报刊上进行批判,采取选择性报道的方式,就能形成对自己极为有利的舆论氛围,压倒所谓的大儒。 本来大儒们的儒家经典,在逻辑上,思想上,就很难与他相抗衡。 辩证法是他们所不具备的能力。 要辩经的话,大儒不是他的对手。 再加上报刊这种强大的舆论宣传工具,也不为他们所掌握。 如此一来,批倒大儒的言论,也不算多难之事。 舆论氛围一旦发酵,科学思想便可趁机席卷全国。 姚广孝摸了摸胡须,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