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章 三管齐下!掌握世界的根本之要! (第2/2页)
此时不卖,更待何时? 朱允却是下令,朝廷在各地的粮仓,仍按原价收购,不许趁机压价。 米贵伤民,谷贱伤农。 粮食价格最重要的是稳定。 既不能太贵,也不能太便宜。 这只能通过国家调节。 在丰收的时候,收购多余的粮食,进行贮藏。 遇到灾年,则将粮食放出来。 如今水泥已经被发明出来,正好可以用于地窖粮仓的建设。 人民币能自由兑换白银,还能用于购买粮食。 如此一来,就有了双重保证。 但问题也同时出现。 有许多富户大户趁着这个机会,将家中的存粮都大量卖出,反正有朝廷保证价收购,不亏还稳赚。 换得人民币之后,又将其去人民银行换成白银。 对此。 朱允的反应是收。 全部收! 他有足够的底气。 一亿两白银的准备金,绝对管够。 必须要将人民币的信誉,一举建立起来。 何况,他们这样换来换去,人民银行还能赚大量的手续费。 除此之外,国家粮食的库藏,也能大大充实。 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 故而,那些大户富户敢卖,他就敢收! 同一时间,《百姓日报》也鼓足了力气,全力宣传“人民币”的种种好处。 白银是如何如何不方便,难以切割,难辨真假,难以携带…… 报纸上编出一个个的故事。 比如讲述某位商人在使用白银的时候,遇到了因为切割不便,而被对方从秤里面做手脚,导致巨额损失的事情。
又有骗棍用铅、锡灌注,铸成假的白银,与真银子混合在一起,欺骗商家,卷走巨额财富。 还有两名商人,一人带了白银,遭遇劫匪,搜身之后,银两全部被抢。 而另一人因为带的是人民币,夹在衣物里面,不似银两那般硬重,故而没有搜出来,侥幸逃过一劫。 …… 凡此种种,诸多故事,自然都是旁敲侧击,从各个角度讲述白银如何如何不好,纸币如何如何好。 不要小看这种宣传的威力。 即使在后世的社会中,因为宣传太多,大家已经有了很强的抵抗力。 仍然难免会相信。 何况是这个时代,更为纯朴的大明百姓呢。 再加上纸币使用确实便利。 很快,金陵市面上流通的白银和铜钱便大大减少,纸币占据了主流。 在苏州,扬州等商品贸易发达的城市,同样也是如此。 《百姓日报》上开始宣传,有人将银子都换成了人民币。 慢慢的,便有人跟着学。 渐渐越来越多。 换进换出,可都要支付高达百分之五的手续费。 让人民银行赚了一个盆满钵满。 “还是人民币好啊!” “真是比银子方便多了!” “现在买东西,我都是用人民币了。” “哈哈,我也一样!” “这年头,谁还用银子和铜钱啊!” …… 白银刚性兑付,粮食收购保证,再加上舆论宣传发力。 三管齐下。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人民币最终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所行之处,甚至比白银还要更受欢迎。 大明朝廷,也由此牢牢掌控了“铸币权”。 财政为国家之首要。 没有钱,什么事都干不成。 养不起军队,搞不了建设……连救灾赈灾都无能为力。 掌控铸币权,财政才有了基本的保证。 货币也是金融的核心。 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能掌握整个世界。 很快就到了年底。 此时的大明,国库充盈,粮食堆积如山。 出乎朱允的意料的是,刺杀他的倭寇,像是人间蒸发一般,再无动静。 而朱允,常茂等人,也始终没有任何动作。 不过。 他也不着急。 狮虎捕鹿,猎人打猎,比的都是耐心。 他们不动,朱允也不动,集中精力建设大明。 一转眼,年关将至,也到了该再去见见老朱的时候了。 一方面,他有一种预感。 若是倭寇要袭击老朱,新年来临之际,便是再好的机会。 另一方面。 趁着过年的机会,去见老朱,不会若人猜疑。 年关时节,晚辈问候长辈,本就是理所应当之事。 再则。 如今,他有钱,有军队,有舆论宣传工具,朱允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他要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