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华夏民族的荣辱,永世不得 (第2/2页)
“北平是昔日北元帝都所在,如今的边关重镇。亦是北方枢纽之地,对防范北元南下,极为重要。” “咱觉得,你的下一条水泥路,就修从金陵到北平的水泥路,如何?” “咱也想去北方看看。”朱元璋笑道。 “皇爷爷,咱们可想到一块儿去了。”朱允嘻嘻笑道:“孙儿已经派出官员在勘察了,正准备修建一条自金陵通往北平的水泥大道。” 与老朱心中想的是国防不一样。 朱允对于北元的威胁,丝毫也没有放在心上。 如今新军已经扩充到了五千人。 并且全部装备了后装枪,定装弹。 以战斗力而论,他估计这五千人,就足以横扫整个北元。 何况技术研究和制造局,还在源源不断的生产更多的枪支。 新的枪械厂正在建设,生产效率也会进一步提高。 他想修建通往北平的道路,主要还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 自京师到北平的路,无疑将成为大明的经济大动脉,极大的促进南北方的交流,以及商贸的繁荣。 “哈哈哈!” 老朱大笑,摸着他的头道:“好啊,好啊,咱还在想,你会不会怪咱这个糟老头子多言了,让你治理天下呢,偏要指东指西,干这干那,想到了一块就好!” 他顿了顿,又道:“咱看你治国理政这段时间,凡事都干得很好。” “还有一桩。” “如今国库里面,钱也有,粮也有,咱琢磨着,长城也该修修了。” “北元的威胁,不能轻视啊!”
朱允闻言微怔。 事实上,请修长城的奏折,这几个月收到了不少。 连燕王、晋王、都先后上书,请求朝廷拔款重修长城。 但他一直将奏折留中不发,没有做任何表态。 老朱应该是知道这些事情,才会出言提醒。 不过,在朱允看来,大明即将进入工业社会,长征的存在,更多是一种象征。 华夏民族不可侵犯的象征。 长城需要很好的保存。 但在此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征召民夫,去修建长城,就很不明智了。 因为不会再有任何外族能入侵华夏。 长征也将成为国境内的历史建筑物,而不是边防城墙。 老朱显然还没有看到这一点。 “皇爷爷,孙儿不打算再修长城了。”朱允望向老朱,语气坚定的说道。 老朱愣了一下,问道:“这是为何?” “孟子曾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孙儿以为,孟子这番话,虽有些过于天真,但也不无道理。” “若无兵革之利,绝难威天下。” “山溪之险,对于固守边疆,也有着莫大的好处。” “但孙儿始终认为,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 “自秦、汉以来,长城一直在修缮,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计其数。” “无数的百姓,死于长城的修建当中。” “一尺长城一人血,万里长城万里骨。” “付出的代价之高昂,难以尽计。” “可仍有五胡乱华,更有北元入主中原,统治华夏几十年。” “若非皇爷爷领兵起义,驱逐鞑虏,则华夏中原,至今仍在外族治下。” “以史而观之,汉有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唐有李靖三千铁骑破突厥,苏定方平大漠。” “本朝亦推翻北元,远击草原,就在数年前,蓝玉刚率兵破北元王庭。” “这些都不是倚靠长城。” “而一旦中原内乱,或国家疲弱之时,则草原大军必定南下,长城仍在,却抵挡不了丝毫。” “故唐诗有云:但得将军能百胜,不须天子筑长城。” “孙儿以为,长城不足为固。” “若大明国力昌盛,民心拥戴,兵强马壮,区区北元,何足挂齿?” “如若国力衰退,民心不稳,内乱自生,纵有万里长城,又有何用?” “真正有用的长城,不是边境的城墙,而是人心!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此所谓众志成城。” “华夏民族,团结一心,若有外敌入侵,皆齐心以抗,无人给外族带路,谄媚投降,就是最好的长城!” 朱允一番话说完,老朱顿时两眼放光。 “说得好!” “华夏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胜过万里长城。” “给朕下旨,记入祖训之中,大明一朝,子孙后代,永世不得筑长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