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知行合一!致良知!儒家新学派! (第2/2页)
家之道,本为中庸,以自身贤明而立德。 再以德行治理天下,感化万民。 可理学呢? 却是仅存儒学外表修仁义之形,却愈发不明其求仁义之质! 强曰天理,以天理立仁德,再得之贤明。 岂不是完全反了过来? 按照常理来说,一个人是内心贤明,方才会有众人推崇的德行,才有这个道理去治理天下。 可现在理学偏偏是先画了一个靶子。 说这就是天理。 只要中了靶子的人,就是有德行的人! 于是大家看到中了靶子的人怎么做,大家也就跟着一起去做,根本不需要管内心深处到底是怎么想的。 求于外表,而不求内心! 这岂不是非常荒谬?! 而现在,朱允则是提出,想要成为圣人,先要寻求自己内心的良知,因为人心即是天理。 大家从自己的本心出发。 才能真正的做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如此一来,大家的从本心出发,探寻天理,如此修成有德行的人,方才是真正有德行之人。 而非理学这般虚伪之人。 理学,成不了真正的君子,更成不了真正的圣人! 但朱允对于理学的抨击还不止于此! 他要真正将理学彻底一口气碾死! 哪怕方孝孺此刻已经完全说不出话来,大张着口,喘着粗气。 朱允也不放过他。 继续说道:“子曰:仁者必有勇!” “孟子也曾言:责难於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 “此方为真仁哉!” “理学仁而不求中适,强求天理,以一家之理,替天下之理。” “此真强权而假仁也!”
“非儒家之真意!” “若大家都能致良知,知行合一,从本心出发,行仁德之事。” “如此,方才不失儒家之真意,是为真仁矣。” 可以说朱允简直是从方方面面把程朱理学批判得不成样子。 同时,又糅杂着抛出了自己心学的观点。 下方的群臣百官对于心学,其实也并不陌生,因为心学其实由来已久。 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 可以说,现在的儒家除却理学之外,便是心学。 两者分庭抗礼。 只不过由于一直以来,理学都是官方正统学说,所以大家都遵从的是程朱理学。 但这并不代表心学就不存在于朝堂之上了。 儒家的学派向来不是那么泾渭分明,毕竟儒家天然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群臣百官之中,便有不少人,其实对于心学颇有钻研。 而此时,听到朱允所提出的观点,侧重于心学,顿时欢喜无比! 恨不得弹冠相庆! 自元朝以来,便是理学一家独大,难道说,心学有重归正统的机会了? 而更敏锐的人则是揣度出了朱允的打算。 太孙不满理学,想要将官方正统学说从理学替换为心学! 这对诸多儒生来说,无异于是一场天翻地覆的大变革! 但又何尝不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好机会?! 这场争斗,早已经不是朱允和方孝孺之间的争斗,更不是朱允同儒家之间的争斗。 而是儒家的学派之争! 理学和心学之争! 但不同的是,在心学背后,有太孙殿下撑腰! 众人不禁在心中想到,今日太孙所言,定然是背后有心学高人指点!而太孙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将心学换成理学! 事情和所有人想象的都完全不同。 太孙殿下并没有和儒家站在对立面,反而是太孙和儒家站在了一起,而理学站在了儒家的对立面! 在这一场儒学的辩论中,方孝孺甚至还没出招就已经输了! 匆忙之间,他甚至根本找不到可以反驳朱允的话! 而今日之事……一旦传播开来。 以他现在文坛领袖的身份,完全可以代表理学! 而今日败下阵来,就代表着……理学真的败给了心学! 天下读书人也会开始思考,到底是要继续听理学的,还是转而投向心学? 反正都是儒家,他们这也不算是转行? 但朱允却要比他们想的还要更狠一些。 下令道:“今日朝堂之争,派专人整理一番。” “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句。” “刊登在百姓日报之上,孤要让天下的百姓评评理,看看谁更有道理!” 群臣愕然。 太孙殿下这是要杀人又诛心啊! 且不说太孙殿下以有心对无心,今日和方孝孺之间的争论本就占尽了上风。 慌乱之下,方孝孺甚至没找到几句话可以回答。 但就说太孙殿下在百姓之间的声望。 大家肯定也是支持太孙殿下啊! 而且,太孙殿下所言,句句都是真知灼见! 怎么可能会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