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抚大秦_第二百七十六章 风雨欲来!!!(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六章 风雨欲来!!!(求订阅) (第1/3页)

    第277章风雨欲来!!!

    计然几人脸色微沉。

    他们如何听不明白扶苏的话?

    扶苏不支持任何变动,坚持治灾不赈灾。

    场中气氛稍显凝滞。

    这时。

    冯去疾轻咳一声,他从席上站起,缓缓道:“既然诸位都发表了观点,那我也说说自己的看法,就我直言,目下最不能做的一件事,其实就是修法赈灾。”

    “原因也很简单。”

    “大秦目下是为了防灾减灾。”

    “非是为了赈灾。”

    “而今天下,人心惶惶乱象在即,是为不争之事实。”

    “然据实而论,天下并无灾祸发生,人心之浮动,主要源于天象异动。”

    “民人眼下并无生计之忧。”

    “而陛下刚颁布法令,决意修人事已胜天,若是此时贸然修法赈灾,亦或者如尔等所言,在关东跟关中采取不同策略,岂非是在告诉世人,朝廷对天象心生震恐,恐无力应对,唯有修法赈灾,变更修法才能遏制?”

    “这岂非跟陛下诏令相悖?”

    “也岂非在进一步加剧天下的恐慌?”

    “这实在非是什么安民之策,而是乱国之举!”

    “万万不可施行。”

    说着。

    冯去疾看向计然几人,沉声道:“我自是清楚诸位也是为朝廷着想,然在我看来,诸位的理财之能、经济之通,恐未必真就适合大秦,赈灾济民乃人道,也是关东过去一直坚持的做法,而大秦自商君变法之后,恪行的是法制。”

    “非是人道。”

    “诸位用人道之策,来治理法制之国,恐是有些不妥。”

    闻言。

    计然等人脸色微沉。

    冯去疾分明是在暗搓搓的挤兑他们别有用心。

    这时。

    李斯终于开口了。

    他沉声道:“法制跟人道是截然不同的方向,人道行救济以安民,实为授人以鱼,而法制则是授人以渔。”

    “虽只是一字之差,实则有天壤之别。”

    “自陛下决定‘修人事以胜天’之后,老夫便翻阅了不少书籍,从中也是吸取到了很多经验,就实而言,若按大秦过往的救济之法,继续沿袭老路的确会出现一定问题。”

    “秦最初的救济之法同样是行人道。”

    “以赈灾救济为主。”

    “而从商君变法之后,大秦就改变了救济之路。”

    “从行人道的赈灾救济,改为了更符合法制的‘以工代赈’。”

    “何为以工代赈?”扶苏好奇的问道。

    李斯负手而立。

    他笑着道:“《晏子春秋》记载,齐饥,晏子因路寝之役以赈民。”

    “即以大量工程来安置灾民。”

    “这个办法在天下其实并不常见,而随着晏子身亡,这些政策也渐渐为齐王弃用,最终在商鞅变法之后,被秦国取而用之。”

    “甚至于大秦还更进一步。”

    “水灾旱灾之际,朝廷吸收灾民,在境内大肆修建水利工程,以确保秦地农业能良好发展。”

    “其中为天下瞩目的便有都江堰、郑国渠。”

    “此外便是史禄廷尉作为监御史时监督的灵渠。”

    听到李斯提到自己,史禄连忙颔首。

    李斯继续道:“岭南水涝众多,民生凋零,当时朝廷攻伐不力,最终在几番商讨之后,决定修建灵渠,一来解决岭南严重的水涝问题,二来便是为大军南下做好准备,当时,岭南瘟疫大水多发,民众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而在朝廷下令修建灵渠后,修建灵渠的民工民夫中,其实服徭役者少,附近吃不上饭的饥民和生活困难的贫民居多,灵渠在建造过程中的确很是辛苦,但在此之下,却是能保证修建灵渠的民工民夫能吃上饭,不至于饿死成一具枯骨。”

    “如灵渠这般,借大量工程,来解决灾祸,才是大秦这百余年的常态。”

    “正因为此。”

    “昭襄先王才敢出于维护法纪的目的,不救济灾民,如果没有这些措施,先君又岂敢真放任国民霍霍饿死?”

    “那时秦国也注定饿殍遍地。”

    “但事实并没有出现饿殍无数的情况,反而在大秦君臣的齐心协力下,秦国境内水利设施不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