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零三章 七国论!(中) (第1/2页)
第304章七国论! 嵇恒并未多生感慨,继续道:“至于魏国灭亡,其实最没有秘密,也最没有偶然,更没有任何意外。” “缓贤忘士者,天亡之国也!” “以予所闻,所谓天之亡者,有贤而不用也,如用之,何有亡哉!使纣用三仁,周不能王,况秦虎狼乎!” “魏国自魏文侯立国至魏假灭亡,魏国历经八代君主,共计一百七十八年,在春秋战国历史上,近两百年的大国只经历了八代君主,已是当世权力传承最为稳定的国家了,即便是秦、齐都不能与之相比,而且魏国君主平均在位时间是二十二年有余,若除去末代君主魏假的三年,魏国其余七代君主平均在位更是达到了夸张的二十五年有余。” “在战国这般剧烈竞争的时代,魏能延续如此稳定的传承,属实是十分罕见的。” “但就是这般政治稳定的魏国,相较于其他君位传承频繁,政治动荡不休的国家,却依旧难逃灭亡之灾。” “原因却很简单。” “战国初期,魏率先进行变法。” “魏文侯任用当世的法家士子李悝,在天下第一次正式推行以变更土地制度为轴心的大变法,至于变法内容,你这几年应当有所了解,我也就不就此多说了,李悝变法,最为战国变法的开端,对于大争之世无疑是第一声惊雷,也自此拉开了大争之序幕。” “而魏国之所以能迅速崛起,除了是积极变法,便是急贤亲士。” “就我所知,在魏文侯变法期间,魏国大批任用当时出身卑微而具有真才实学的新兴士子。” “此所谓急贤亲士。” “文侯之世,魏国群星摧残文武济济,仅见诸史籍的才士便有,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赵仓唐;儒家名士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还有原本魏国朝野的能臣,瞿璜,魏成子等人。” “魏国初期,短短几十年,就一举拥有了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等四个大政治家,这放眼整个战国,都是堪称梦幻。” “正因为此,魏国急贤亲士的美名远播。” “乃至当年秦国想攻伐魏国都被本国臣子劝阻,而劝谏者的理由更是简洁:‘魏郡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然就是拥有这么多能人的魏国,在战国时期就好似昙花一现,迅速便衰落了。” “而魏文侯开创的这种生机蓬勃的政治传统,到了第二代魏武侯时期更是直接发生了变形,也是从这时开始,魏国不再积极变法,原本如火如荼变法的魏国突然戛然而止了。” “此外。” “魏文侯开创的急贤亲士的浓郁风气,在几十年间渐渐淡化为贵族式的表面文章。” “也就是说,魏文侯开创的两大强国之路,一变法,二急贤亲士,在魏国后续都没有得到继续推进,最终魏国也因此衰败。” “在魏国第二代君主,魏武侯时,魏国就已没有了之前君主的雄阔气度,对人对物对事,已经彻底沦为以个人喜好为评判标尺了,也从过去的进取,转变为了不思求变修政的守成心态,甚至魏武侯,还直接说出了‘美哉乎山河之图,此魏国之宝也’。” “这句话乍看并无问题。” “然放在当时,却意义不同。” “因魏国自立国开始,便只将人才视为‘国宝’,这是第一次魏国君主将人才之外的物事当做‘国宝’,吴起察觉到,便立即开口纠正,由此就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几句话‘邦国之固,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可惜魏武侯并不以为然。” “等到后面魏国贵族复起,把控了朝堂,设计将吴起赶走,从这时开始,魏国就已然没有了囊括人才的开阔胸襟,也没有了坦率精诚的凝聚人才的人格魅力,加之魏国的内耗权术之道渐开,庙堂之风的公正坦荡大不如前,蝇营狗苟走上台前,魏国人才自此开始大幅度流失。” “吴起是魏国排挤出走的第一位乾坤大才。” “但并不是最后一位。” “战国时期,魏国开文明风气之先,有识之士纷纷以到魏国求学游历为荣耀,为必须。” “魏国的安邑、大梁,曾先后成为天下人才最为集中的风华圣地,鲜有名士大家不游学魏国而能开阔眼界者,为此魏国若想搜求人才,可谓得天独厚,可是纵观魏国中后期,魏国竟一个人才也没有留住。” “商鞅,卫人,曾为魏国小吏,孙膑,其虽为齐人,却是早早入魏任职;乐毅,魏人,也是魏国名士乐羊之后,张仪魏人,如此多的大才,却无一人为魏君主赏识,可见魏国政治之昏暗。” “若是加上之前的吴起,此后的范雎、尉缭子,以及不计其数的在秦国及其他国家任官的各种士子,可以说,魏国是当世天下政治家学问家及各种专家的滋生之地,而在所有流失人才中,最引人注目的当为商鞅。” “商鞅未入秦之前,本来志向是在魏国实现抱负,他当时为魏丞相公叔痤三番四次的举荐,然魏惠王却始终不为所动,甚至连诛杀商鞅的兴趣都没有,麻木至此,为之奈何?” “自此,魏国彻底形成外宽内忌之风。” “后代更愈演愈烈。” “终至将魏国人才驱逐的干干净净。” “对于魏国的‘外宽内忌’之风,在我看来主要有五个表象。” 说着。 嵇恒突然看向了扶苏。 扶苏心神一凛,听到这个份上,他又如何不知,嵇恒说的并非六国,而是大秦当下的现状,前面韩、赵之恶风,眼下大秦又何尝没有?嵇恒这是有意在借六国之亡,来提醒自己,点醒自己。 扶苏微微作揖。 嵇恒点点头,淡淡道:“其一,大做尊贤敬贤文章,敬贤之名传遍天下。” “其二,对身负盛名但其政治主张显然不合潮流的名士级人物,尤其敬重有加,却也周旋有道。” “其三,对已经成为他国栋梁的名臣能才分外敬重,只要可能,便聘为本国的兼任丞相,然事实上是辅助邦交的外相,并不涉内政。” “其四,对尚未成名的潜在人才一律视而不见,从来不会在布衣士子中搜寻人才。” “其五,对无法挤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