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裨将韩信!(求订阅) (第2/2页)
r> 最终匈奴争执无果,只能认栽,韩信所在的九原区域,匈奴人基本不愿踏入了。 回到军营。 军司马将这次外出的斩获上报了上去。 数量相较之前已是大幅减少了。 斩杀匈奴人不到百人。 不过这次外出本就以练兵为主,并不以斩杀匈奴人为目的,能斩获一些军功,已是意外之喜了,他们自不挑剔。 韩信回了大营。 他的甲胄黝黑光亮,显得异常有光泽。 见韩信回来,校尉严不识拱手道:“将军。” 韩信点点头,问道:“对于齐地的情况打探的如何了。” 严不识脸色微沉,凝声道:“从各方打听到的消息来看,齐地的田氏,实力都不容小觑,甚至称得上是关东六地之首,苏将军让我们从齐地南下,实在是有些棘手。” 严不识一脸郁闷。 他出身大秦严氏,严氏曾为大秦宗室一脉,为樗里疾‘嬴疾’一系,也正是从嬴疾开始,他们这一脉被改为了严氏,也渐渐从宗室一脉脱离,如今虽在大秦还有些威望,但早已不复先祖之前的盛况。 不过打探一些消息还是够用了。 正因为此。 他为韩信吩咐去调查齐地情况,只是在一番调查之后,却是对齐地的情况深感头疼,在二月下旬,他们接到了朝廷的秘密令书,着韩信领兵两万,驻守北原,观天下之变,若是齐地生变,可直接率兵南下,平乱。 除了韩信,北原大军还有一人,同样有此境遇。 便是翁仲。
此人身材异常高大。 足有八尺多。 十分骁勇善战,有万夫莫敌之勇。 他跟韩信同为裨将,分列北疆的一左一右,两人在北疆如今已算是两道铜墙铁壁,让匈奴人十分的头疼。 不过或许是因为韩信风头太盛,亦或者是因为韩信出身关东,而翁仲出身关中临洮,同样是领兵两万,各自驻守两地,他们负责的区域却大为不同,翁仲负责的是赵地,而韩信负责的是齐地,赵地距离关中较近,就算生乱,实力也不会太强。 以翁仲的骁勇,只怕很容易就打穿赵地,继而一路南下。 这能斩获的战功就太多了。 他们却要啃关东最硬的硬茬子,心中自是有些吃味。 除了北疆会安排两军南下。 蓝田大营,也会派出章,率领两万士卒东出,不过是从魏地出发,至于南海同样有两支军队,分别由杨武跟苏胡率领,他们则是从楚地出发,一共五路大军,共十万兵力,用以镇抚关东可能出现的叛乱。 至于为何兵力会如此分散跟希少。 他们却是不知原因。 只知道这是朝廷下令吩咐的。 他们也并不是很在意,十万大军,都由良将统领,又岂是关东叛逆能敌的? 关东叛逆越多,对他们而言,斩获军功也会越多。 而且他们深刻的知道,若是关东真的乱起来,便是谋求军功的最好机会,若是能趁机多斩获一些反叛势力人头,他们的爵位军职都能提升不少,因而都想着先去挑一些软柿子,而且这样说出去也好看一些。 如今他们被安排镇抚齐地。 等他们将齐地的田氏灭掉,只怕其余几地早就摆平了,甚至都能派兵来援了,所以心中多少是有些介怀的。 “为何齐地是最强的?”韩信问道。 严不识道:“因为齐地最有钱,齐地背靠山海,拥有不少盐铁,还有不少的铜矿,自姜齐开始,齐国一直都很富饶,有钱便有兵,田氏最终能拉起多少人,我并不能打探出来,但数量想必一定不会少。” “而且田氏在齐地颇得人心。” “一来是当年朝廷灭齐时,齐王并未怎么抵抗,直接投降了,让齐地民众免受了战乱之苦,另外是过去田氏一直有收买人心的习惯,因而齐地民众,对于田氏颇有好感,若是田氏举兵造反,响应的人定不会少。” “田氏过去为齐国王族,家财定然不少。” “像是韩赵魏,因离关中较近,受朝廷影响较深,实力多少是不够看的,而楚地原本倒是实力雄厚,但在始皇巡行,清洗了一遍江东后,实力大为受损,这一来二去,可不就齐地实力最强了吗。” “陛下明显未将六地可能生出的乱事放在眼里。” “所以只安排我等五路出击。” “其余四路,相较面临的反叛势力都较弱,他们平定也相对容易,等他们平定完,我们这边还没结束,这可不显得弱了一头。” 韩信目光平静,沉声道:“不管最终情况如何,你接下来继续打探齐地情况,尽可能的打探出齐地的虚实,无论齐地的反叛实力如何,最终都要灭掉!” “我们不会落后其他人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