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抚大秦_第四百六十八章 咸阳移不动,那就移朝廷!(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六十八章 咸阳移不动,那就移朝廷!(求订阅) (第1/3页)

    第468章咸阳移不动,那就移朝廷!

    扶苏举樽。

    百官亦举樽,君臣同饮。

    待杯中酒喝完,扶苏突然道:“在关东实行特区制,的确能解燃眉之急,然并不能持续。”

    “天下一统之后,大秦的疆域大幅提升,郡县制的弊端,在这十几年里已逐渐凸显。”

    “关东太远,政令不畅。”

    “若是关东生乱,传至咸阳,再由咸阳讨论出结果,再下发至地方,路途上耗费的时间太多了。”

    “很容易造成局势恶化。”

    “朕痛心于此,决议重新斧正天下秩序,重定天下制度,三代以来,天下奉行的是世卿世禄,奉行的是分封制。”

    “大争之世开始。”

    “大朝廷既然移不动,那就移小朝廷,过去天下划分为九州,如今大秦是四十二郡,七百多个县,那能否在这些郡县中划分出十来个大州。”

    自孝公以下之历代秦王,虽时有王族子弟或重臣领于一方,然皆以国府郡县官吏施治,王族子弟与重臣之效用俱在镇抚,以利推行法治。

    “也略显大而无当。”

    他们没有开口,都暗自沉思着,扶苏今日宴会明显带着十分强烈的目的性的。

    “世卿世禄制开始崩溃,大秦开国伊始,彻底废弃了分封制,于天下施行郡县制。”

    分封制有何益处?

    按王绾老丞相的说法,分封,以地理远近定封国大小,王者分封,地愈近而封国愈大,地愈远而封国愈小,故海上之地有十里诸侯。

    若是联想到前面扶苏所说的特区,蒙恬等人也是一下回过味来,陛下想要的是给予地方一地的自治权,让地方能因地而施治,同样又要保证郡县制的特质。

    “将部分朝廷官员,用以直接管辖下属的郡县,不过若继续以三公九卿这般朝堂制度下移,却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了。”

    减少中途政令的传递不畅。

    “诸卿以为何?”

    百官眉头一皱。

    闻言。

    明显是有备而来。

    闻言。

    即领治内的赋税皆上缴国府,领治之地更无私兵私官,言而总之,地方能代行国政。

    只是……天下当真能有如此一举两得的制度?

    这时。

    故真正的好处就一个,省却治民之劳,同时附带一些所谓的因地而推治。

    “若有事,负责相关职能的商贾必须负责,朕想来,此法可否用在大秦的体质上。”

    当年参与过郡县分封制讨论的老臣,此刻也一下被拉回到了过去,又重临了当年众口争辩的场景。

    保证天下稳定。

    “既然咸阳不能移,那就移动一移朝堂,将朝堂从咸阳,移至邯郸,移至寿春,移至大梁等地。”

    从一开始的敲打,到后面提出在关东挑选几地行特区制,再到现在,提出要改变现有的制度。

    “而朕当初初涉政事时,曾主导过一场‘官山海’的改革,其中朕记得很清楚,为了防止那些商贾再暗中做破坏,有意制造混乱,莫去证据,故特令让商贾将自身的职能全部登记入朝堂。”

    所以分封的真正益处,是因时因地而施治也,是以更好的弥合天下,天下九州,情势风习各异,难为一统之治,以分封,则能因地而推治。

    扶苏笑着道:“朕也只是有一些粗浅的想法,并不怎么成熟,不过诸位大臣下去,却是可以替朕多思考思考。”

    “然正如当年王绾老丞相所言,郡县制固然很好,但大秦现有之实力并不足以落实完成,反倒容易让地方勾连,暗中脱离朝堂管控,继而生出乱事。”

    “朕却是要做一些改变。”

    此等领治,赋税皆上缴国府,领治之地更无私兵私官,而这就是郡县一治之特例也。

    扶苏如今旧事重提,明显是对两者都有不满,分封是绝不可能的,只是郡县眼下,朝堂治理多有不便。

    “朕的想法很简单。”

    扶苏笑了笑,平静道:“将郡县制跟分封制做一个折中,择其优,弃其糟粕,以定大秦天下。”

    百官目光微异。

    至于郡县的优势,同样一目了然。

    扶苏意欲如何改?

    政治体制的改变,可不是一件小事,动辄会危及国本,甚至会动摇天下安定。

    “将职能细分,再总计。”

    众人心中生疑。

    不过随着六地的叛乱被镇压,关东已掀不起风浪,所谓的弥合天下,如今也就成了无稽之谈。

    只是……

    皇帝领赵魏韩三地,是为帝畿,燕齐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