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唐:开国_第九章 中原劲敌(1)夏王窦建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章 中原劲敌(1)夏王窦建德 (第4/6页)

洛阳更是一手遮天,皇泰主毫无帝王权力可言。所以,窦建德与洛阳结盟,实际上就是和王世充结盟。窦建德一清二楚,相信过不了不久,王世充就会取代皇泰主,自立为帝。

    不久之后,王世充废黜了皇泰主杨侗,篡位称帝,国号为“郑”。看到王世充都称帝了,窦建德觉得,自己也没有必要仰人鼻息。于是,窦建德效仿曹cao、司马昭、桓玄等人的先例,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下书称诏。等于是说,窦建德没有称帝,却是不戴皇冠的皇帝,是名副其实的河北夏国之君。

    另外,窦建德对待前隋遗孤,还是非常仁厚的。譬如,窦建德特意追谥隋炀帝为“闵帝”;隋炀帝的次子齐王杨暕,死于江都兵变之中。但是,齐王杨暕留有一个遗腹子杨政道,窦建德便封杨政道为郧公。

    同时,为了对抗李唐,窦建德还傍上了突厥这棵大树。以窦建德的洞察力,他看得出来,自李唐建国以来,尤其是统一西北,接连消灭陇西薛氏、河西李轨两大割据政权之后,突厥逐渐对唐朝产生不满。窦建德明白,如果能够取得突厥的支持、帮助,将会大大增强夏国的军事实力。

    当时,隋朝的宗室之女义成公主,是突厥的可贺敦,也就是突厥可汗的夫人,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皇后。江都兵变之后,大部分隋朝宗室成员,被宇文化及屠戮殆尽。只有少数人幸免于难,这其中就包括隋炀帝的遗孀萧皇后、女儿南阳公主。

    所以,义成公主派遣使者,迎接萧皇后、南阳公主,前往突厥。窦建德正欲联合突厥,便想走义成公主这条捷径。于是,窦建德专门派出千余骑兵,护送萧皇后、南阳公主,前往突厥。与此同时,窦建德还将叛臣宇文化及的首级,献给义成公主。这样一来,窦建德算是和草原霸主突厥汗国,结成了同盟。

    醉翁之意不在酒,窦建德所有的所作所为,都是有目的的。他不论是与洛阳结盟,还是示好突厥,都是在为抗衡唐朝而积极准备。因此,在唐军用兵中原之前,唐、夏两国之间,剑拔弩张,大战前的较量,一触即发!

    果然,武德二年二月,也就是窦建德消灭宇文化及的当月,窦建德正式大举向唐王朝开战。战争初期,来势汹汹的窦建德,企图将唐朝潼关以东作为突破口,撕裂李唐防线。更出人意料的是,初次交锋,窦建德一度占尽上风。面对来者不善的窦建德夏国大军,不少唐军守将,或不战而降,或兵败被擒,潼关以东一些重要州郡,尽皆落入窦建德之手。这场李唐与夏国的首次较量,究竟上演了这样精彩的对决?最后,又是哪位唐朝将领,挡住了窦建德的凌厉攻势呢?

    武德二年二月,窦建德亲率夏军主力,进攻邢州。《资治通鉴》中,并没有详细记载邢州之战的具体过程,只是简单记述了战争的结果,“窦建德陷邢州,执总管陈君宾”。邢州城破,唐朝邢州总管陈君宾,被夏军俘虏。潼关以东的第一个战略要地,成了窦建德的“盘中餐”。攻下邢州,等于是打开了战争的局面。

    紧接着,五个月后,武德二年六月,窦建德兵锋所指,进逼沧州,一举攻陷沧州。仅仅过了两个月,武德二年八月,窦建德又是马不停蹄,统领十万夏军,直扑洺州。此地的唐军主帅,是淮安王李神通,一位李唐宗室亲王。

    淮安王李神通此人,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当初,李渊率领义军,进入关中之时,李神通曾经起兵响应。虽然,淮安王李神通是李唐宗亲,且带兵多年,但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常败将军”。尽管李神通军中宿将,问题是,他带兵打仗多年,就从来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胜仗。比如,先前,宇文化及退守聊城,唐军完全可以一鼓作气,攻克聊城。结果,因为李神通的独断专行,以及私心作祟,致使唐军丧失战机,攻打聊城功亏一篑。还有一件事,更加坐实了李神通“常败将军”之名。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初,分封唐初开国功臣。身为皇帝堂叔的淮安王李神通,认为自己乃是李唐宗室,位次为什么要排在文臣房玄龄、杜如晦的后面。因此,李神通很不服气,便当面向太宗抗议:

    义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房玄龄、杜如晦等刀笔之吏,功居第一,臣窃不服。

    不料,唐太宗接下来的一番话,却让李神通当众羞得无地自容。同时,也将他屡战屡败的事迹,公之于众:

    义旗初起,人皆有心。叔父虽率得兵来,未尝身履行阵。山东未定,受委专征,建德南侵,全军陷没。及刘黑闼翻动,叔父望风而破。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踪推毂,故得功居第一。叔父于国至亲,诚无所爱,必不可缘私,滥与功臣同赏耳。

    故而,此次窦建德进犯洺州,李神通再次发扬了他常败将军的“优良传统”。看到窦建德的十万大军,呼啸而来。淮安王李神通心生怯意,急忙带领所部兵马,放弃洺州,退保至相州。

    很快,窦建德率领夏军,杀到洺州城下。洺州陷落,总管袁子幹投降。夺取洺州,窦建德的下一步目标,便是李神通退保的相州。要么说李神通废物一个,先前已经放弃了洺州,这一次又放弃了相州。李神通集结部队,从相州撤往黎阳,准备与驻守那里的大将李世勣,两军会师。

    这个李世勣,正是原先的瓦岗军名将——徐世勣。前文说过,李密兵败投唐,唐高祖为了招抚山东瓦岗旧部,派遣瓦岗谋臣魏征,前去劝降徐世勣。魏征晓以大义,徐世勣最终归顺唐朝。

    徐世勣归唐之后,唐高祖对他委以重任,任命徐世勣为黎阳总管、上柱国,封莱国公。不久,徐世勣又被加授为右武候大将军,改封曹国公。并且,唐高祖还给徐世勣赐国姓“李”。从此,徐世勣改名为“李世勣”。

    自从李世勣投唐之后,便一直为唐王朝镇守黎阳。同时,他又管辖着黄河以北的大片军事防区,是当地最高的军事长官。所以,抵抗窦建德的重任,自然而然,落到了名将李世勣的肩上。李世勣可不是李神通那样的常败将军,此人身经百战,极善用兵。那么,李世勣能否挡住窦建德潮水般的进攻呢?

    黎阳以及黄河以北,都是李世勣的辖区,且又有黎阳仓的粮草供应,再加上李世勣一代名将。按理说,挡住窦建德,不是什么难事。可是,当时的形势,十分严峻。窦建德连克三州,兵势大盛,他的胃口也越来越大。所以,李世勣面临的情况是,窦建德大兵压境,唐军节节失利的窘境。

    没等李世勣布置如何御敌守城,前方相继传来不好的消息。怎么回事呢?原来,唐朝又丢了两座城池。攻克洺州之后,窦建德矛头直指相州。淮安王李神通已经从相州撤往黎阳,相州一座孤城而已,哪里还经得起窦建德的进攻。武德二年九月,窦建德攻破相州,刺史吕珉被杀,相州失守。

    祸不单行。相州失守,还不算最坏的。不久,另一个军事重镇——赵州,也面临着陷落的厄运。淮安王李神通撤到黎阳之后,面对咄咄逼人的窦建德,他也不能毫无作为。于是,李神通命令慰抚使张道源,镇守赵州,阻挡夏军攻击。显然,李神通的这种做法,杯水车薪,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

    非常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