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7节 (第1/3页)
孝〔三五〕,莫肯收举。【】袁元服功德爵位,子孙巍巍,仁君所见。越王勾践民生三子与乳母〔三六〕。孟尝君对其父:若不受命于天,何不高户,谁能及者。〔三七〕夫学问贵能行,君体博雅〔三八〕,政宜有异乎”答曰:“齐、越〔三九〕之事,敬闻命矣。至于元服,其事如此。明公〔四0〕既为乡里〔四一〕,超然远览〔四二〕,何为过聆晋语〔四三〕,简在心事乎〔四四〕”于是欣然悦服,续以大言:“苟有过,人必知之,〔四五〕我能胜仲尼哉”元服子夏甫〔四六〕,前后征命,终不降志〔四七〕,亚作者之遗风矣〔四八〕。正甫〔四九〕亦有重名,今见沛相〔五0〕。载德五世〔五一〕,而被斯言之玷〔五二〕;恐多有宣公之论,故备记其终始。 〔一〕意林有“母”字,误衍。 〔二〕拾补云:“原,御览京,下同,后汉书袁闳列传注正引作京。”朱筠曰:“后汉书袁闳列传注引此原作京。案:原字仲誉,礼记: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从原是也。”朱锡庚曰:“案:京、原二字,古本通用,国语: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京。正作京字。”徐氏拾补识语曰:“谨案:古字通,如九原为九京矣。其字仲誉,原读乡原之原,誉读大夫曰誉之誉。”器案:御览见卷三六二。意林、天中记二四引亦作“京”。 〔三〕后汉书袁安传:“安子,京、敞最知名。京字仲誉,习孟氏易,作难记三十万言,初拜郎中,稍迁侍中,出为蜀郡太守。” 〔四〕“始加”,意林“时生”。 〔五〕“官”,后汉书注作“僚”。 〔六〕“会”,意林“来”。 〔七〕后汉书安纪:“永初三年春正月庚子,皇帝加元服。”注:“元服,谓加冠也。士冠礼曰:令月吉辰,加尔元服。郑玄云:元,首也。”器案:后汉书和纪:“永元三年春正月甲子,皇帝加元服。”注引东观记曰:“时太后诏袁安为宾,赐束帛乘马。”则是两朝嘉礼,安父子相继加会,则元服之为字,别有取乎此也,惜应说犹未尽耳。 〔八〕拾补曰:“凡行礼,有司奏中严,谓庄严也。后汉书注引作临庄,此当避明帝讳。”器案:本书穷通篇司徒中山祝恬条:“ 即严便出。”用法与此正同。后汉书吴汉列传:“每当出师,朝受诏,夕即引道,初无办严之日。”注:“严即装也,避明帝讳,故改之。”又陈纪传:“纪见祸乱方作,不复辨严,即时之郡。”注:“严读庄也。”通鉴八四注:“治严,犹治装也。”又一三四注:“严,装也,成严,谓装束已成,俟期而发也。”案李、胡说是,此文临严,当读临装,与垂出始合。汉书王嘉传:“嘉遂装出见使者,再拜受诏。”则临装即左传宣公二年所谓“盛服将朝”也。卢说非是。 〔九〕“出”,意林误作“老”。 〔一0〕“适”,意林作“儿”。 〔一一〕札移曰:“案加当作嘉。”器案:何本、胡本、意林、后汉书注俱作“嘉”,当据改正。 〔一二〕续汉书百官志一:“司徒公一人。”本注:“掌人民事,凡教民孝弟,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省牲视濯,大丧则掌奉安梓宫。凡国有大疑大事,与太尉同。世祖即位,为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一三〕易蹇卦象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一四〕诗大雅烝民序:“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纲目集览二九:“凡王室中否而再兴,谓之中兴。春秋序:绍开中兴。注:中,直仲反。” 〔一五〕尚书大诰:“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伪孔传:“以作室喻政治也。父已致法,子乃不肯为堂基,况肯构立屋乎” 〔一六〕器谨案:夷、叔谓伯夷、叔齐也,此为错举人名之例。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注引汉晋春秋:“袁绍与瓒书:爱过夷、叔,分着丹青。”又王昶传:“昶戒子书:若夫山林之士,夷、叔之伦,甘长饿于首阳,安赴火于绵山。”书钞引应璩与扬州刺史刘文爽书:“足下内挹夷、叔之清节,外播二南之惠政。”乐府诗集引魏明帝步出夏门行:“步出夏门,东登首阳山,嗟哉夷、叔,仲尼称贤。”三国志蜀书郤正传:“释讥云:褊夷、叔之高怼。”又魏书刘廙传注引傅子:“夷、叔忤武王以成名。”治要引傅子重爵篇:“不知所以致清,则虽举夷、叔,必犯其制矣。夫授夷、叔以事而薄其禄,使夷、叔有父母,则夷、叔必犯矣。”文选辨命论:“夷、叔毙淑媛之言。”注引崔玮七蠲:“三王行化,夷、叔隐己。晋书羊祜传:“武帝听羊祜不以侯敛诏:此夷、叔所以称贤,季子所以全节也。”又杜预传:“预遗令曰:北望夷、叔。”弘明集正诬论:“夷、叔馁死。”广弘明集释疑论:“夷、叔至仁,饿死西山。”陶渊明饮酒诗:“夷、叔在西山。”鲍照拟古诗:“徒称夷、叔贤。”南齐书张敬儿传:“太祖报沈攸之书云:比踪夷、叔。”梁书刘显传:“刘之遴乞皇太子为刘显志铭启:之遴尝闻夷、叔、柳惠,不逢仲尼一言,则西山饿夫,东国黜士,名岂施于后世。”王敬则与齐太祖书:“卿尝比迹夷、叔,何一旦行过桀、纣。”姚思廉梁书袁昂传论曰:“及抗疏高祖,无亏忠节,斯亦存夷、叔之风矣。”法苑珠林五五:“夷、叔至仁而饿死。”陈师道徐州学记:“治始于伏羲,更虞、夏、商至周而大备;行始于伊尹,更夷、叔、柳下惠至孔子而大成。”皆称伯夷、叔齐为夷、叔也。 〔一七〕论语先进篇:“政事:冉有,季路。” 〔一八〕“三郡”疑当作“二郡”,积画之误也,传言:“历广汉、南阳太守。” 〔一九〕书钞设官部引汉官仪:“大府,秩二千石。”上列者,盖指二千石以上之大吏也。后汉书赵典传:“身从衣褐之中,致位上列。”典时为太常,太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