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步步惊心 (第4/5页)
的胃口,在这乱世能讨到媳妇,而且还能在此处过上好日子,真是他上辈子积了福,而这一切多亏了上官飞羽,要不是上官飞羽当日在潼关城外格外留情,他怕是早已成为一堆白骨,哪还会有这后来的幸福?忙将一只筷子递向上官飞羽,笑道:“大哥,快尝一下,觉得素素的手艺怎么样?” 上官飞羽笑着放下手中的书卷,接过筷头,先吃了一口卤豆腐,笑道:“我可真是沾了马兄弟的光了,能尝到素素姑娘的手艺,真是人生一件幸事。”马向前听他大哥这么说,即便是他的厚脸皮,此刻也有些发红,笑道:“我能和素素走到一起,这一切还不是缘于大哥,我这人不会说话,人世上我马向前已经没有亲人了,大哥就是我的最重要的人,以后即便是大哥你让我去死,我也绝不含糊。” 上官飞羽听男子所言有所感动,微微一怔,一对眼神紧紧的望着那肤色黝黑,心却善良的瘦弱汉子,他自幼在深山里长大,可谓是孤苦伶仃,如今出山已经将近一年,结交了几位朋友,其中有几个让他念念难忘,有他大哥萧远易,郡主李嫣然,月寒宗卓氏姐弟,还有那让他一见倾心的李梦蝶……在这乱世,朋友能够相聚,极为的不容易,虽然与马向前的相识时间也短,但是对方和他也经过几番生死,又见男子动不动就要为自己去死,可谓是真心把自己当成了亲人,面容有些严肃的说道:“马兄弟,你如今有素素姑娘了,以后别再说这样的傻话了,你我形同兄弟,我怎会让你为我去死呢。” 马向前见到上官飞羽所言真挚,望着上官飞羽一时沉默不语,上官飞羽微微笑道:“好了,你去多陪陪素素姑娘吧,近来无事,我一会要去龙华寺拜会禅月大师。”马向前来到蜀中也有些日子了,知道那禅月大师是一位学识渊博,有名的高人,寻常人是很难见到的,见到他大哥要去拜会,略感惊讶道:“啊?大哥要去见那和尚,要不我陪大哥一起去吧?”上官飞羽一边吃饭,一边说道:“不了,大师是有名的高人,即便是我也很难见到,大雪封山无法作战,一旦到了暖春,可就要发生战争了,你到时想陪素素姑娘都没时间了。” 马向前知道上官飞羽是替自己着想,想让自己多陪一下自己刚结成良缘的妻子,也便不再多说。上官飞羽饮食完毕,马向前抢着收拾一下饭碗,上官飞羽一笑置之,起身取了一件带毛的黑衣披风,披在身后,出门而去,首先一股寒气袭面而来,吹动着他的一头墨发,只觉他剑眉英挺,神色凛然,英气逼人,见看院内已经积雪厚尺,墙边松柏树木,生机盎然。院内长廊回饶,连个人影儿也无,天上的鹅毛大雪,似如漫天的柳絮而飞,他的心情显得格外的凝重,如今天下战火四起,民不聊生,不知又有多少人在这严寒的冬季丧失了生命?一时又想起了在山上练艺的那些日子,也是顶着风霜雪雨,不畏艰辛,想着想着那位长眉白须,一袭白衣飘飘,长手长脚,仙风道骨的老者又映入了他的脑海,想他师父原先也有济世之心,可是一生漂泊,怀才不遇,最终选择远离是非之地,归隐山林,他可不想步入他师傅的后尘,一双眼神坚毅的说道:“师父,飞羽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他不忘他师父的嘱托,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大侠,已经将匡扶天下当成了自己的第一己任,在他看来,人同这个广阔天地,浩瀚宇宙相比,实在太过渺小,只有对这个世界有所贡献,才能比肩天地,更不枉此生。他双眼显得炯炯有神,虽然此时不得重用,但是他相信,会有他大展身手的一天,一时神情坚毅,只一步迈出,踏着那皑皑白雪而行,只觉他一身浩然正气,不惧风霜雪雨,似如那傲骨寒梅,凌寒而生…… 上官飞羽步行来到龙华寺,身上沾着大片的雪花,望着眼前的寺院,笑道:“这也算是故地重游,上次还是沈兄带我前来,只可惜那一次有军务在身,未得一见禅月大师,说来却也遗憾,上次闻其诗作,今我暗生敬仰,但愿今日能与之一见。”一番自言自语,走进寺门前一看,门前写有一副对联:“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 默默读过一遍,不由一怔,其中所指的三教便是儒,释,道,能作出这样对联的人,可真是心胸宽广,知识渊博。上官飞羽算是出生于道教,可却对于佛,儒皆有研究,这源于徐长风在山上对他的教化,其儒家,乃孔子所创、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为历代儒客推崇。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儒家,孔孟思想,为历代儒客尊崇,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而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紧密相连。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从而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其核心便是一个“命”字,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人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佛家讲的是“见性”。“性”是什么?是“心性”,也就是修养。佛家有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见到你的心性,叫“内观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探照灯,来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它的一种很客观的修炼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为,不能说谎话、不能杀生、不能做坏事。定是不为万物所扰,哪怕泰山塌下来,我也不为所动。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会产生智慧,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不定就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又可以更好入定。三教总的来说都是治世之道,都是教世人行善。 上官飞羽对这一副对联暗暗点头佩服,此来已是颇有收获,就如徐长风所说,学无止境,一个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一个人学习应是没有止步的,应该将天下的学术融为一体,博采众长。走进寺门,这古刹雄伟壮阔,庭院整洁,古树参天,庄严肃穆,此刻仍是飘着大雪,四下不见人影,寂了无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