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火焰周世宗与符皇后故事_到底该叫柴荣还是郭荣(+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到底该叫柴荣还是郭荣(+版) (第3/3页)

朝有大义,要重新管他叫回柴荣来(司马光与王安石关于世宗姓氏的这番争论是有更深背景的,暂不多说了)。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咱们今人就得到了关于世宗被改回柴荣的时间点的一条具体信息(更多世宗为何被改回本姓的议论请见下文)。

    (******新增议论完毕)

    -

    第五,避讳上。有一则最有力的史料,从反面印证了世宗的郭姓未改。《十国春秋》记载,世宗横扫江南,南唐主李璟无法招架,主动去帝号、改年号、改名李景来求和。李璟为什么要改名李景?这是为了避郭威的高祖父(追封为后周信祖)郭璟的讳。这充分说明世宗仍然姓郭,是郭家的胤嗣。这件事发生在显德五年,当时世宗已经御宇五年,而再过一年,他就要去世。你说,他会不会抓紧时机在去世前改归本姓呢?怎,么,可,能?!他病重之际,只忙着安排了文武人事,给自己从未进封的皇子们加封爵位。他施恩祈福还来不及,他能去挑战宗法制度为自己惹议招怨么?

    故此,所谓郭荣继位后改回本姓之说,于宗法不容,于情理不合,于史籍无稽,实属以讹传讹,信不得也。

    -

    那么,“周世宗柴荣”这个说法又是什么时候、怎么兴起来的呢?我的愚见如下:

    -

    关节点之一:这是赵宋朝廷刻意淡化郭威父子痕迹、抹去世宗影响力的需要。赵匡胤篡位后,世宗皇嗣被软禁,其他皇子湮没,郭氏宗庙处于无后人祭祀的状态。世宗身前始终厚待赵匡胤,赵匡胤对于世宗一直是负愧的,因此,他尽量避免公开提及世宗其人其事。“郭”这个姓氏,一度成为朝野心照不宣的禁忌。因此,不会有人去强调它。

    -

    关节点之二:宋太宗赵光义篡了亲兄长赵匡胤的位当上皇帝后,为了论证自己继承大统的合法性,从文字与舆论两方面,对之前的史料进行过全方位、大刀阔斧的篡改乃至毁尸灭迹。这与世宗的姓名有什么关系呢?大有关系。如果世宗姓柴,那么世宗继承大位就是异姓之间传天下。好了,既然柴氏可以继承郭氏江山,那么赵氏继承柴氏江山又有什么不对呢?这是解决了赵氏篡鼎的合法性。进一步说,人家连异姓之间都可以衣钵相传,我这个弟弟继承亲哥哥的位置,不是更加理直气壮么?谁说非得传给哥哥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等等?就算他们已经成年又如何?这就解决了赵家皇权“兄终弟及”方式的合法性(中原政权只在非常状态下才会采取这一方式)。

    关于这一点,有则史料似乎颇能说明问题。《五代史补》里记载高平之战,其中有一句刘崇的话:“柴氏与吾,主客之势……”,表面上看,似乎当时世宗就叫柴荣似的,其实不对。《五代史补》是宋初陶岳所撰,类似笔记体小说,里面记录了很多逸闻趣事、怪力乱神,可读性很强,但缺乏史家的严谨,在很多人、事上都有错漏。那么这位陶先生是什么时候的人呢?巧得很,陶岳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的进士,他为此书立序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可见,至晚在宋太宗、宋真宗时期,朝野舆论大环境中,就已经有了将郭荣改回柴荣的痕迹。

    -

    关节点之三:到了宋仁宗朝,仁宗因没有皇嗣而苦恼,想起来做慈善,给郭家续香火,便下令寻找周世宗后人。其时郭氏没落,飘零凄惨,仁宗只能从世宗的本家兄弟(柴姓旁支)中去寻找。花了几个月,仁宗找到了其中的年长者柴咏,封为崇义公,命他“岁时奉周祀”,其实就是祭祖先而已。

    好了,有趣的环节来了。

    在当时的情势下,柴咏接了这个平白得闲钱的美差,必须要仔细体会圣意:到底是要祭祀郭氏这个曾经的皇族姓氏,还是作为后代祭祀郭荣这个人?如果选择前者,很可能触及当时的政治高压线。别忘了赵宋是篡了郭周的鼎的,而且将近一百年过去了,人民对世宗还是无比怀念,现在复祀郭周,他是想跟仁宗的皇权正统性唱反调么?何况,柴咏自家的柴姓传承得好好的,他为了奉周祀,难道要改叫郭咏不成?如果选择后者就简单安全得多,直接将世宗姓氏改回来就一顺百顺了。因此,柴咏恐怕不愿也不敢替郭氏去主张正名受祭的权利。我甚至怀疑,在柴氏后人的奉祀中,根本就没有那位锐意改革、恭行节俭的后周创始人郭威的位置。很简单,因为他又不姓柴。

    我猜测,最晚到这个时期,在赵宋朝廷的授意下,柴氏后人“正式”将世宗改回了本姓,一来避免当政者多心,二来也是为柴氏先祖中增添了一个英雄伟人。

    -

    其后,因赵宋刻意屏蔽郭周事,在那种隐隐的政治高压下,曾经民间盛传的世宗辉煌事迹逐渐被赵匡胤传说(三下南唐、三下河东等)所遮蔽。此后千年,世间流传的世宗形象与事迹进一步淡化,世宗姓名也多沿袭柴氏族人称呼,因此“柴荣”二字,反倒成了他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名号了。

    所以才有《小放牛》里推车过赵州桥的“柴王爷”,才有与杨六郎谈恋爱的“柴郡主”。

    当然,还有个流传甚广的神秘绝色“柴窑”。清人朱琰《陶说》记载:“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当时亦称御窑,入宋始以柴窑别之。”清人说宋事,细节很不可靠,比如文中写入宋后就立刻将世宗的御窑别名之以“柴”窑,似乎世宗当时姓柴,根据上文提及的原因,显然不可能。不过朱氏记录的是业内成说,倒是可以反映“柴世宗”这个说法在坊间流传了多久、多广。

    -----------------------

    Ps.之前的《华丽之伤》写柴郡主故事,因“柴郡主”为约定俗成的专称,故从众、从俗呼之--如果写成“郭郡主”,也没人明白了。该书中呼柴世宗、老柴王云云,也是为了配合柴郡主的家世谱系,让整个血脉传承看起来比较顺畅。

    然而,史实上是连“柴郡主”也没有的(关于此事,我有另文专述)。

    -

    到了本书《颠倒火焰》,因写世宗正传,则一律正本清源、回归郭氏。

    “必也正乎其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古之人不余欺也。

    -

    -

    -

    -

    -

    -

    -------------------------------------------------------

    碎碎念:*^-^*求推荐,求票,求评论,求打赏,求收藏,求转发,求粉,各种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