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6摆摊 (第1/2页)
郁小闲设计了一个类似套圈的游戏来吸引人气,三把竹筷子,每把十根,收十文钱,让顾客玩连中三元的游戏。先是让顾客站在细口的瓷瓶面前,不能弯腰,往细口瓷瓶里直投筷子,如果成了,就可以继续玩,拿新的筷子向一米外的咸菜坛子里投筷子,假如再中了,就可以向两米远的酒瓮里投筷子。 三个动作要是一气呵成全中了就叫做连中三元,奖品是可以在摊子上任意拿走标价一百文的东西。如果在第三关就栽了,还可以选十文钱的货物,要是在第一关滞留用光了筷子,就只能投中几次,就拿走几文钱的东西。为了避免练家子来砸场子,郁小闲规定了一个人最多只能连中三元两次的规矩。 不弯腰就能直接把筷子投入细口瓶子,郁小闲在班上组织的活动里玩过,她发现没玩过的人就算练几次,平均命中率也在百分之五十以下,至于投第二关也非容易的事,相关书籍统计过,实际命中率还不到百分之三十,道路最后一关,郁小闲估计对于普通人而言不一定有百分之二十的机会,这三关一气呵成的命中率就更低了。所有这些貌似容易的游戏,其实都是不容易,不然小贩怎么以概率来赚钱的。这一招,自古有之,郁小闲只是再设计了一番而已。 郁小闲做完这一切,就开始往铁架子上牵绳子,等一会儿值钱些的货物都要挂在上面展示。昨天她上街的时候还捡了几块破木板子回来,借了店家的工具修整了,又写上了价钱,一文,三文,五文,十文之类的。心想自己好歹是个大学生,毛笔字再差,大明朝的人也该认得出来吧。这一切做好了,可以省好些口舌。 刚摆好这些,赵岐带着锦娘和孩子们就赶来了。原来,郁小闲走了之后,锦娘听见动静也安排孩子们起身洗漱了,赵岐回来后,拿上了东西,他们就一同出来了。那时候天还蒙蒙亮,店里给的馒头也是刚出锅,热乎乎的。 郁小闲招呼大家坐在车上的坐车上,坐在石头上的坐在石头上,先吃饱肚子再分工,天大亮的时候就要开始忙碌起来了,要是走运,今天的午饭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的吃呢。那些馒头也许要抽空才能往嘴里填。孩子们要是累了可以往车里躺,可大人就要熬到收摊了。 大家很快就把肚子填饱了,分工如下:赵岐看着客人投壶并计数,锦娘和招娣负责收钱卖东西,蛐蛐负责把客人投完的筷子收起来交给锦娘重新卖出。至于郁小闲自己,当然是全场的技术指导,万金油,哪里忙就帮哪里。 把工分好之后,郁小闲带着大家就忙起来了,开始摆货了。锦娘的针线活,郁小闲收来的小玩意,置办的货,昨天赵岐买的各种零碎,都摆在恰当的位置。连吃剩下的八十五个馒头都用盘子装好,市价是两文一个,就先卖着。 天光大亮的时候,集市上开始热闹起来,郁小闲逼着赵岐开口吆喝,招呼人来看货玩游戏。赵岐不好意开口,郁小闲就带着他喊:“玩连中三元啰,投中的人今年好运连连,家财兴旺,一本万利。” 在郁小闲的带领之下,赵岐的胆子大了些,很快就有生意上门了,一个赶集的人交了钱和同伴拿了十只筷子试着玩了一圈,结果两个人只投中了四次瓷瓶,结果就每个人分别拿了一只馒头去啃,总算给郁小闲的摊子开了一个好张,赵岐的脸上有了喜气,招呼人也不那么生硬了。 陆续又来了几个人,可是都没有机会闯入第二关,因此郁小闲的摊子还是比较冷清,卖出去的都是馒头,碟子之类的小件,郁小闲最想出手的小孩衣服有人问,却没人掏钱买。 郁小闲正要想办法让摊子热闹起来,突然摊子前出现了几个凶恶的汉子,对他们挑衅到:“哪来的外乡人,在这里做生意拜过山头了吗?该给我们兄弟上点贡吧。” 郁小闲在现代也看过这种敲诈勒索的小混混,不过今天她不怕,她拦住赵岐,自己走到了摊子最前面说到:“不知道豹爷的面子够不够让我们在这里摆一天摊子呢?好汉,且去前街的悦来客栈打听一下,是不是有顾家商队的人住在那里免费吃住。我们的车马去帮豹爷干活去了,因此我们在集市上摆个摊子做点生意,相信大家都会给豹爷面子,让我们讨个盘缠。” 那几个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