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五华山(一) (第5/7页)
自己抛掷的锡仗。 他仔细察看着五华山的地形山貌,见五峰拱合之处,好像人工特意设置得恰到好处,可谓是鬼斧神工,确是佛家登坛参禅的好地方。于是,他喜不自胜,把自己的道场定在了这里,并且决定在五华山上广建庙宇。 当他往锡仗卓地(锡仗落地)来的时候,看见一位牧童正在放牧水牛。于是指着牧童说:“我俩很有缘分,你当继承我的法道。”于是度这位牧童到了庙里,之后,这位牧童果然做了杯渡的接班人,这就是“龙安法师”。 为了纪念杯渡到五华山的事迹,以后的人们便把杯渡当年锡仗落下的山峰,命名为“行道峰”;把附近这口井命名为“卓锡泉”,把旁边的凹坑命名为“落衣宕”。这口井边正好有一个石洞,杯渡最初便在洞里栖身参禅,于是,人们把这石洞称做“卓锡寺”。寺庙建起来后,由于这个洞处在荒远寂寞的地方,又被称做“白猿洞”了。 杯渡知道,在这深山大岭上建筑庙宇,材料运输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于是,他把化缘得来的物资,按照物资的种类,用佛法分门别类地潜化到五华山的各个水井里。在建筑庙宇时,从水井里取出来就是,非常方便,而且能够满足所需。于是,当年虽然建筑了许多宏大的庙宇,物资运输竟然得心应手。直至寺庙建筑好了,井里的物资便自行消失了。如今,五华山还有名叫木、米、盐、酱池的水井,木井里要是无意的话,还能看见半截木头。 隐静山上有桂花,开花通红,与别处的桂花异然不同。相传杯渡禅师每当有月亮的晚上,都趺坐树下,“桂月峰”便因此而得名。 杯渡在五华山时,曾经带来了一对神奇的鸟雀。这鸟在五华山上飞翔,鸣叫的时候,发出“频伽、频伽”的声音,人们叫它“频伽鸟”。清朝人陈泰有诗专门咏诵频伽鸟,并且还有序言,谨录在这里: 序言:频伽妙音鸟也。形如鸜,声似黄鹂,育自海外。昔杯渡禅师携一双隐静寺中,雏成即去,数百年只见其二云。邑宰陈公招饮,道及此鸟,爰作是诗: 我昔频游隐静山,空山古路曲曲环。忽闻好鸟鸣礀户,云是频伽意态闲、 如来说法喜仙音,空外传声悦众心。呗多树上三更月,佛火禅龛深复深。 杯渡遗松成劫土,朗公残桔飘寒雨。止有此鸟自去来,栖止一双忘今古。 肃肃空堂飞怖鸽,何似伽陵独清越。我公学道同维摩,现身宰官与众说。 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在清朝的时候,五华山上,还是一频伽鸟的。 杯渡把五华山的寺庙建好以后,很认真地进行了环境美化。亲手在隐静寺庙门前植下了两棵从星罗(古代朝鲜)带来的五叶松;同时还种上了径袤十多里的当地松树。那棵五叶松树长得虬枝劲节,在众多的松树中别具一格。因为是杯渡亲手所植,被人们称为“杯渡松”。 本文根据茆耕茹教授编辑的《隐静山资料》改写(2110字) 二○○八年十月十六日 五华山的寺庙 当年杯渡禅师在五华山建筑他自己的道场时,建筑的寺庙,叫做隐静寺。他具体建筑了多少寺庙,即建筑规模如何,由于经历了约一千六百年,原建筑早就不存在,当时又没有详细资料,现在则无从知道了。 寺庙本身没有资料可查,史志资料只是大略地说:隐静寺在县东南的隐静山中,山高二百八十丈(其实主峰碧霄峰海拔是275米),是在南北朝的刘宋时期,即公元420至479年之间,由杯渡禅师建筑(其实在此之前隐静有寺庙了)。有木、米、盐、酱池,禅师在建筑寺庙时,所需建筑物资都从池里出来。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将隐静寺改名为“普慧禅寺”。明洪武初年(1368年为洪武元年)恢复“隐静寺”名。这样,隐静寺有三百六十年左右的时间被叫做“普慧寺”。 寺内有历代皇帝赐给的御书(即皇帝赠送的字画),北宋仁宗赵桢嘉佑三年(1058)重新建筑了“御书阁”,里面藏着历代皇帝所赐书画一百二十轴,当时的郭祥正做了《重修隐静寺御书阁记》的文章。那时候又建筑了“单传阁”,阁内列供着三十五代佛祖,有时人何麒写的《重建单传阁记》,记录了具体情况。这两个建筑,我们从《记》中可以看处,虽然说是“重建”,实质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大规模的扩建了,甚至是“开创性”的扩建,所以值得一“记”(而更多的庙宇竟没有一《记》而存)。 明朝永乐年间(1408年),五华山僧人法海为仁孝皇后做国醮,收受了永乐帝赠给的千佛袈裟和玉印,当时还是“寺庙绵延十数里,僧尼千余人”的规模。可是,到了成化年间(1465——1487),却又遭了火灾,永浩和尚重新修建了寺庙。规模如何,就不清楚了。寺庙在明末(1644年是明朝崇祯最后一年)“寺圮”,坍塌毁坏了。崇祯七年(1634年),以当家和尚真融为首,又重建了寺庙。崇祯七年至现在,三百七十多年间,隐静寺是否再修建了,则无资料可考。 五华记事里的传说:五华山的佛教道场鼎盛的时候,有寺庙九十九座,和尚尼姑一千人左右;每天早上开山门,还得骑马到平铺北边叫山门的村庄去开山门,这大约就是清朝中末期的事情,与史料是融洽的。因为,清乾隆时期的府、县志上还记载着五华山佛教很兴旺的情况。当地人民都还在说,现在五华山境内叫做寺冲、学屋的地方,都曾经是寺庙的所在。寺冲,又叫和尚冲,是寺庙与和尚所在的地方,学屋是培养和尚读书学习的地方,所以叫做“学屋”。民国期间,五华山曾经是杨老四土匪盘踞和地方武装常来“剿匪”的场所;共产党游游击队也常在这里活动,当时的佛教应该是比较萧条了。由于历史悠远,又没有确切的记载,就只能知道这些了。
关于“御书阁” 根据郭祥正写的《记》,改写如下: 当天下太平盛世之时,皇帝能注重文章字画。于是皇家府库有了满载的同时,又将字画赠送给身边的大臣,还诏颁给名山寺庙保存。太平州隐静山普慧寺(北宋时期,繁昌县属于太平州,“隐静寺”已改名“普慧寺”了),所藏历代皇帝御书一百二十轴。因为年代久远,普慧寺庙堂多已坍塌,主持没有很好的经理,特别是御书阁几乎不能避风挡雨,更不能藏书。当时的太平州太守(相当于现在省级市的一把手)刁集贤,带着县长夏希道,亲自来普慧寺观瞻。当瞻顾了寺庙情况后,他们嗟叹唏嘘,特别是御书阁毁坏严重的情况,连皇帝的御书也不能保存了,令他们害怕起来。于是,将当时的主持关进监狱,命令主持手下的达观禅师昙颍及其弟子主事,负责修筑寺庙。工程还没有完工的时候,达观禅师便以身体有病的理由,退了下去。他的弟子怀贤,代表着圆通大师主持着寺庙,尽心努力。历经了七八年之久,才将寺庙高墙巨栋修筑一新。而御书阁建筑得更比一般寺庙庄严。其中也有本县大姓杨姓资助的原因。御书阁所用材料,选择的是木材中最优良的品种;所用工人,选择的是最精到的能工巧匠;所有布置,无不做到了尽求其美。御书阁一共建筑了三十六间,拱角椽栋称匀,宏伟美观;总用钱一百三十万,总用工两千五百八十个,时间是一百八十天,于北宋仁宗赵桢嘉佑三年(1058年)八月十五竣工,八年以后的英宗赵曙治平三年(1066年),请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