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 志士雄杰 (第5/5页)
讨那些似懂非懂的生产技术问题,翻也懒得翻,只向自己的心腹参谋张达功略问了些情况,便草草批了“同意”二字。时过几日,曾有为又为提前设置一堂新产品技术教育讲座一事征询他的意见,他虽觉得对方策划职工文化教育事务有“揽权过多”之嫌;但又自认为,根据厂里极大多数职工的现状,老的一代都是些无知无识的“睁眼瞎”,新的一代又是“臭老九”时代混出来的“糊涂蛋”,除掉强有力的政治工作能够征服他们外,谁会被玄玄乎乎的科学文化所吸引呢?于是,抱着站在高处看大水的态度,无可无不可的说了声“你看着办”,就一推了事。然而,料想不到,开课之日要求听课的人们纷至沓来,课堂竞从小小的职工俱乐部搬到职工大会堂,不仅新一代的“糊涂蛋”们争先恐后地来了,连老一代的“睁眼瞎”们也有不少人兴致勃勃地来了,人们就象过节聚会般地汇集到一起,把个大会堂坐了黑压压的一大片,那热闹的场景、那井然的秩序,即便同他心目中登峰造极的政治集会相比,也毫不逊色!这使他大大地震动了。这个意外出现的景状自然触动了他脑际一根特别敏感的神经——每遇群众瞩目的场合,向来不允许让别人占置领头者的中心位置。所以,他才决定留在厂里吃晚饭,于开课之前莅临大会堂,仪态万千又恰到好处地发表了那篇简短有力的开场讲话,也的确博得“职工文化教育事业关心者和支持者”的印象效果。但他同时又敏锐地发现,对自己这番精辟的政治训导,台下的听众似乎悄悄地失去了往日那种信仰式的热情,会堂里那静默的氛围中透露出一种厌烦的或勉强接受的情绪信息,连曾有为为他带头导演的那阵鼓掌声听起来也是稀稀落落干干巴巴的,这使他有点茫然若失。讲话完毕,他习惯地在工会干事给他放置在讲台一边的首长席上坐下来,目睹刘忠才这位东山再起的“反对派”上台执教,竟然不顾他委屈求全上门拜访的好意,蔑视他刚才严肃训示“政治统帅科技”的神圣信条,在短短的课前导言中毫无顾忌地唱出“不学数理化,难搞现代化;不懂ABC,心里慌唏唏”的刺耳反调,而台下那些芸芸众生们又是如此兴奋地流露出对文化科学的渴求和对技术人才的景仰,这使他如坐针毯神色黯然。接下去课堂上出现别开生面的师生问答,他一句也听不进耳朵,心扰神乱地端坐片刻,便装出另有要事的样子,离座走下讲台,向坐在第一排中间学员位子上的曾厂长打个招呼,怏怏不乐地踱出了大会堂。 主管生产指挥的副厂长魏忠善,这些日子也被烦恼缠身。但他心中的烦恼决非出自于对执纲掌舵的年轻厂长的嫉妒和反感;相反,他对曾有为那种深入实际和敢作敢为的事业精神是非常钦佩的。他的烦恼实实在在地出于对自身缺少文化和跟不上形势发展、挑不起新产品生产管理重担的自责自怜。他虽然没有参加新产品技术攻关的领导行列,只是分工负责粘土砖瓦老产品的指挥管理,但曾厂长作风民主,早在攻关领导小组行动之前,就将有关工作部署向他作过详细介绍,并虚心征求过他的意见。苦于文化知识的欠缺,他不可能对这些既新鲜又大胆的决策说三道四,却从内心希望曾有为、刘忠才这些年轻人能马到成功,让厂里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昨天,听说刘忠才要给青年工人们上一堂生产技术教育课,他大感兴趣,当即向曾有为表示要参加听课。可后来一想到自己是个大老粗,出世以来未曾有过上学念书的幸运,接触文化无异于瞎子摸象,要弄懂新产品的深奥学问真比登天还难,该不该前去听课,一时犹豫不决。在家吃过晚饭,他坐立不安了好半晌,终于还是被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匆匆骑车返厂,汗涔涔地走进大会堂,已经迟到了半个钟头。他一边揩汗,一边在后排空位上坐下来,伸长了颈脖,正好听到坐在第一排的曾厂长站起来向当老师的刘忠才提问题。在肃静的课堂秩序中,他专注聆听刘忠才的答复讲解,那形象生动的比喻、那明白晓畅的道理,字字句句清新入耳。他吃惊地发现,原来新产品的学问也是那么通俗易懂,自己和厂领导班子同事们八年来为之摇头犯难的生产弊病清清楚楚地摆在面前,使他如有登临泰顶览群山的景色,都听得入迷了。 身为党委委员和团委书记的张达功,受党委书记汤炳权嘱托跻身于新产品技术攻关领导小组,还名义上当了副组长,但他却另有一番烦恼在身,心境别具一格。这个同曾有为、刘忠才年龄相仿的同代青壮年,曾经接受过正规的中小学教育,以他聪慧的天资顺利地取得本市重点中学的高中毕业文凭,按他的学历和素质,如果稍作努力,对生产技术上的知识,本来是不难掌握的。可是,不期而遇的十年动荡岁月,不仅剥夺了他升学深造的机会,而且湮没了他原来想当专家或工程师的志向。政治高于一切,造反可以当官,技术贬入冷宫,学问声名狼藉,从小爱出风头的性格特质使他在反常的社会现实中造就了反常的心灵导向。无论在五年的知青下乡和六年的返城进厂的经历中,他刻意投入各种政治运动,专心钻营于沽名钓誉,政客的习气和市侩的色彩悄然侵袭身心,寒窗攻读十二年灌下的知识琼浆被冲淡遗忘得无影无踪。然而,历史巨人终于跨越危险的马鞍形峻峰深谷,跃向光明康壮的平川大道,回归正常的行进轨迹,曾经横行天下的空头政治的号召力每况愈下,文化科学的影响力蒸蒸日上,他不得不带着荒芜的心田去面对学问知识的巍峨大厦。当他第一次坐到攻关领导小组的会议桌旁,亲身体味到那几位与他同时代的知识青年向科学治厂的目标昂首挺进的雄风英姿——十分妒忌地目睹与他同年龄、同学历的曾有为那种意气风发的行政领导能力,十分陌生地耳闻比他年长、未曾高中毕业的刘忠才那种卓越超群的学识才华,十分侧目曾让自己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柔弱女性朱凤兰那种熟练灵巧的专业技艺,更万分鄙视被自己看成丑不可闻的浪荡哥儿包子荣那种驾驭机械设备的不凡本事——全都令他目瞪口呆。相形之下,自己的头脑里对工业生产和科技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恰如一张白纸空空如也,满腹经纶无法施展,尖嘴利舌插不上话,只能硬着头皮静默旁观顾影自怜。他憾恨世事的突变,又无奈时势的趋向,对曾有为之所作所为本能地怀有戒心,对刘忠才的东山再起吏是嫉恨无穷。今晚出现的这堂生产技术教育课,身为新产品技术攻关领导小组成员和共青团主事,不能推脱带头听课和动员青年的责任,虽然事前受厂长之命做了些厂务通告和课堂设置工作,但内心还很不适应这种纯粹文化教育或科技讲座的热烈氛围,郁郁寡欢地坐在大会堂不显眼的偏角处,心不在焉地做着听课的样子,对台上教师的精彩讲课充耳不闻,像个被揪着耳朵来上课的顽生那样,听课中途便悄悄地溜出了课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