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四章 愤立令状 (第1/3页)
第四十四章愤立令状 晴空,月夜。风轻、气爽。 虫鸣唧唧,群芳吐艳。 在这黄金般宝贵的秋夜里,有人发奋,有人无聊,有人甜蜜,有人苦恼。曾有为是苦恼人中的一员。 下午二时,曾有为在厂部会议室召开了技术攻关领导小组会议,除组长刘忠才因病缺席外,全体成员到齐。这是新产品工艺改革上马投产后的第一次会议,由于环境和气氛的变异,与会者们各怀心事,情绪十分压抑。 副组长石洪一开始便发牢sao。他埋怨,好好一个新产品车间,八年都混下来了,如今又要穷折腾,一会儿把工艺改革吹得如何重要,一会儿又要追查事故搞停产整顿,弄得他主任难当;他声称,一是没文化不懂行,二是生来直肠直肚憋不住气,当不好这个车间主任,不如辞职不干。 另一位副组长张达功表情异样。不知道是因为十月三日在事故现场受到包子荣铁钳般大手的当胸一抓,差点挨了揍,至今还心有余悸?还是另有苦衷?反正是一反往常置身大小会议时那种潇洒灵敏滔滔发言的常态,显得格外谨慎,与那次在事故现场的慷慨激昂大相径庭,在轮流发言中只是简单地应付了几句,表示了为新产品工艺改革遭受事故挫折深感惋惜的意思,便沉默下来,始终缄口不言。 包子荣却是另现一副激愤之状。既然他信服的厂长敢于挺起腰杆开顶风船,他就敢豁出去与逆风险浪搏击,无所顾忌地在发言中坦胸露腹:“新生产线安装得刮刮叫,机器转得顺溜溜,这么多年来粉煤灰砖倒倒坍坍经常出现,局调查组的结论是见了破鸡蛋怨鸡婆,厂里有些人是使不来犁耙往牛背上抽鞭子”要不是曾厂长用严肃的口吻制止他粗言粗语,这家伙还不定信口开河到何种程度。 曾有为深知,在这场倒坯事故的背后,隐藏着一副烈性炸药,稍一触动引线即可导致爆发伤人。他适时阻止了石洪、包子荣不同观念的交锋舌战,将会议发言引导到正轨上来:“今天开这个会,咱们不在工艺改革是非功过上做文章。新工艺已经搞成投产,出了生产事故也是事实,是成是败要用科学来做结论。局领导派人来调查事故没有错,但是,调查结论还没有对事故发生原因作出科学的说明。在座的都是亲身参加工艺改革的成员,请大家集中精力,具体回顾试车投产那天在各岗位的工作情况,寻找发生倒坯事故的真正原因,其他话题一律免谈吧。” 一阵长久的沉默后,化验室组长朱凤兰开始发言。这位愁肠百结的姑娘,已经从盲目自责的精神桎梏里摆脱出来,沉静的言谈中蕴含着理智和勇气。她慢慢地翻动面前一大叠记录单子,那是新工艺投产的一系列工艺捡测数据和各工序岗位的原始cao作记录。她有条不紊地将这些完整的原始记录同刘忠才组长制订的cao作规程进行细致对照,以无可怀疑的事实说明着整个半成品生产流程并未出现过任何异常情况,完全可以排除事故因素;而倒坯的原因发生在成品养护工序的可能性最大,但现有成品养护工段提供的原始记录又同预订的cao作规程相吻合,难以对事故发生原因作出判断。她捡讨自己学问浅薄懂的太少,未能完成师傅的重托,辜负了曾厂长和同志们的期望,为此而深深地自愧自责。 腕上的“上海牌”老式手表里细小的秒针“嘀嗒”、“嘀嗒”走个不停,时间老人既不顾惜人间发生大大小小的疑难和焦虑,也不接受无数奋斗者的挽留和珍惜,总是迈动着那双无情的神腿,一往无前永不停歇。会议整整开了三个小时,倒坯事故的真正原因简直像个神秘的谜,尽管与会者们找遍整个工艺流程的各个角落,也未能揭开谜底。曾有为只好宣布散会。 下班之后,他一反早晨进厂时蹬车如飞的姿态,从厂门出来,缓缓地踏着车子,简直比步行还慢,待他回到家里,时钟已然敲过了下午六点。 妻子姜淑明下班以后,挺着孕期八个月的大肚子,乘上公共汽车,在下车的路上,特地买了可口的咸rou笋干和甜醇的“竹叶青”酒,给出差刚归的丈夫慰劳洗尘。一家三口有说有笑地一起吃晚餐。席间,曾有为虽然满有兴致地谈说着在地区首府培训班的见闻,但聪明的妻子似乎看得出他肚里隐藏着什么忧愁,嘴上没说什么,那笑容是勉强的。 吃过晚饭,姜淑明一破惯例,向曾有为提议一块出去散散步。他却借口要整理读书笔记和思考问题,没有答应。姜淑明只好作罢,陪他在卧室里坐下来,翻阅自己那读不尽的医学大书。 既没有整理什么读书笔记,也没有呆坐着思考什么问题,曾有为独占写字桌,打开从地区首府书店买来的那本两指厚的新版《硅酸盐工艺学》,选择着目录,聚精会神地阅读起来。不甘失败,不愿退阵,他试图亲自努力,去解那场神秘的倒坯事故之谜。 咫尺斗室区区小桌,学海无涯夫妻共游。 急切的眼光在铅字丛中搜索,活跃的神思在学问堆里巡游。然而,当了近十个月的厂长,有限的精力都被繁重的行政管理事务所牵制,能够涉足科技知识的学习机会实在太少,他那堪称敏捷的脑细胞一接触到具体的工艺学问,便有些陌生了。自然,天底下还没有那么一本能够包治百病、力解万难的大书,即便翻遍这部硅酸盐工艺的“学问大全”里关乎粉煤灰制品类的章节,也未能找到解谜的路径。 时钟敲了夜十一点。神思晃荡眼皮打架,脑细胞显出疲惫,瞌睡虫频繁搔扰脑神经。一个强烈的瞌冲猛然袭来,“嘭”地一声,他的额头重重地坠在写字桌的书本上,吓了妻子一跳。 “啊,有为,瞧你,都打瞌睡啦!时候不早,睡觉吧。” “唉,没出息的脑袋,才翻了那么几页,就顶不住啦!” “心急吃不得热豆腐。你呀,还像条蛮牛!” “唔,家中有娇妻,床上可享福。好吧,早点睡吧。” “都十一点了,还早!” 两本大书终于一起合上。年轻夫妇各自洗脸洗脚,宽衣解带上床关灯。 未上床时眼皮儿打架,上了床反而睡不着,疲惫的脑细胞重又活跃起来,杂乱的思维尽在新产品的生产线上转来转去,一刻也不愿停歇。 望着丈夫那辗转不安的样子,姜淑明憋不住了,又打开了床头柜上的台灯。 “有为,我知道,你一回厂就碰上不顺心的事。是不是你那个心爱的工艺改革出问题啦?” “没有的事。刮刮叫的新工艺上马,好好儿的。” “你别骗我。一定是出了什么事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