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2章 拿什么忽悠这些老顽固 (第1/2页)
黄承彦最终允诺了女儿和诸葛亮的婚事,三国故事中又一桩美谈就在黄家这个茅草屋中诞生了,才学卓绝、英俊潇洒的诸葛亮娶“丑妻”黄月英。直到后来诸葛亮官拜新汉帝国大司徒,封平国公,位极人臣之时,与结发妻子月英仍是夫妻恩爱、琴瑟和谐,留下一段佳话。 众人恭喜过后,黄承彦和辛锐俱是心中一块大石落了地,再有美酒相伴,此时饮的更加畅快,就连那几味家常小菜也变成了佳肴,令人甘之如饴。 酒过三巡,黄承彦向司马徽和庞德公笑道:“两位兄长,既然我家月英已经定了亲事,只怕我不能再在荆州陪伴二位了。只待小侯爷和我这贤婿北上之日,我父女二人便要随之同往北海。你二位不若一同举家迁过去,也好我等每日都能坐而论道,饮酒取乐。” 庞德公低头沉思不语,一向做好好先生的司马徽却摇了摇头,叹道:“我等先前从中原迁居到襄阳,原本就是为了隐居在此躲避战乱,如今中原仍是晦暗不明,各家诸侯争端不止,我等何苦再去趟这浑水?好歹已熬到土埋半截,这把年纪再搬来搬去,莫若就在这了此一生,教些学生,偷个清净。” 对司马徽这种不作为的生活态度,辛锐表示毫无办法,一者他确实岁数不小,少了很多年轻人的激情和活力,再者襄阳相对中原的确是稳定得多,至少目前如此,自己又能拿出什么能令这位老者心动的诱惑呢? “司马公之言不无道理,小子也不敢强诸公所难,只是小子有几桩疑惑,愿求司马公指点一二。”辛锐放下酒盏,微微一笑道。 “既是坐而论道,就应该知无不言,小侯爷莫要谦逊,但讲无妨。”司马徽正襟危坐,恭听道。 “素闻司马公于经学颇有造诣,门生遍及西川、荆襄,不知司马公可愿将自己所学著书立作,传播天下?”辛锐问道。 “学者虽大多淡泊名利,但于自己所学最为看重,谁不希望能叫自己所学天下皆知,也不枉在世上走了一遭,没辜负先圣孔夫子的一番教化。”却是庞德公抢在前头,直言道。 见司马徽和黄承彦都点了点头,辛锐暗道有门,接问道:“于一地开馆授徒,或者周游列国讲经布道,便如孔老夫子一般弟子三千,也未必能天下皆知。儒家经典乃是数代人传承的结果,绝非孔夫子一人之力。不知诸公以为然否?” 众人沉思片刻,又点点头。 “传授经典最快的方式并非教授讲学,而是读书。若是诸公能将自己所学编成书籍,只需数年时光,天下便会有数以万计的学者得以拜读诸公大作,这些人不都是诸公的学生么?”辛锐循循善诱道。 “说得简单,我们三个老家伙平生所学,编撰成册只怕要装满数量大车,只抄书便要抄上数年,如何能叫天下人读到?”庞德公见辛锐说到其中关键,一语道破困难所在。 “竹简必然是麻烦了些,但北海所造新纸却轻便光洁,正适合做成书页,装订成册。几车竹简抄在书页上,也不过数本书册而已,如此岂不是方便多了?”辛锐笑道。 “你那竹纸我倒见识过,书写确实方便许多。只是竹纸这般薄脆,能保存几时?”庞德公反问道。 “只要防潮防虫蛀,竹纸万年不朽。”辛锐笃定地道。 “真有这般神奇?那倒是好得很,只是竹纸价格颇高,再者就算你北海能造此物,不需担心价格,抄书亦不是个简单事,耗时耗力,还容易出错。”庞德公又提出一个担忧。 “小子近日一直在琢磨一法,名曰活字印刷。正待与黄公商量。既是庞公问起,这便说与诸公品评一番,看看此法是否妥当。这法子取材相当简单,便是寻常建房所用的胶泥(一种黏土)。诸公都是大家,对刻章都不陌生,此法正是取胶泥和水后做成一寸长、半寸宽的小方章,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其字薄如钱唇,再令火烧之,使之硬化,每个字都照此法制成,而后按照声韵不同分别贮藏在木格子里,再根据要印的书籍纸张大小,制作一个木框,将每篇所需的文字都从胶泥印章中选取出来,排列在木框里,在印章刻有反字一面刷上墨汁,将竹纸铺在排好版的胶泥印章上,只需片刻,便可印出一张,若以此法造书,便是诸子百家、历代经典,也不消三五日便可批量印制出来。如此,诸公还怕自己所学无法问世么?”辛锐拿出划时代的活字印刷,给几个老头上了一堂生动的发明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