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国风#183;唐风#183;蟋蟀 (第2/3页)
于享受),如今被我们拿来当作一种活法的标本。其实,这样的标本早已有我们自己的祖先作了示范,何须从东洋人那里去学。 充满世俗精神和气息的既享乐又干活的“中间”活法是非常现实,也非常有吸引力的,大概可以算得上一种比较理想的活法。 它不要求我们像浮士德那么不断地去进取、开拓、发现,用不着去冒险寻求刺激。不要求我们像西西弗斯那样不断徒劳地推巨石上山,也不要求我们像教徒那样去修道院禁欲苦修,不食人间烟火。 不过,要真的实行起来,中间活法怕是有相当难度的。人是一种不大经得起诱惑的软弱的动物,具有自制力和理性精神的人毕竟很少,不知不觉或有意识放纵自己的人却很多。我们实行起来多半不会偏于苦行和工作狂的一面,而会偏向纵情于声色犬马风花雪月而不能自拔的一方,时常乐而忘返,乐不思蜀。 尼采曾用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来代表人类的狂欢和理性两种精神。或许这是上帝的有意安排,把这两个对立面放进我们体内,让我们自己去作选择:或者纵情享受,或者拼命干活,只有不同寻常的人才会把二者结合得很好。选择就是考验,答卷要由我们自己来填写。 作者是个有思想、有抱负的人,他深知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道理,因此作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最终作出了“无以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意思是即兴享乐也不要过于那样享乐,必须思考自己责任岗;爱好享乐也不荒废事业,贤士都会这么去做事。 陶渊明带着侄子们去游览荒墟,看到有屋舍井灶俨然,而桑竹皆已枯朽,跟砍柴的人打听:这儿住的人呢?砍柴的人说,都已经死去了。他不由大发感慨: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陶渊明对死亡超敏感,他都不用到这种现场,站在自家的田园里,“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流目视西园,晔晔荣紫葵”,这是多么令人愉快的场景,他居然就能想到: 于今甚可爱,奈何当复衰。 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余光中说,越是天才,就活得越热烈,也就越害怕死亡,莎士比亚如此,李贺如此,济慈和狄伦·汤默斯也如此。 死亡为什么可怕?我想首先是因为我们没试过,没试过的东西总让人不放心;其次是因为它把人生变得没指望,你在阳光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是因为你心有理想,知道你的未来不是梦,而死亡不但把你的未来变成梦,还变成灰烬,灰烬还有痕迹,你最终的未来,是连痕迹都不存在。 我小时候想到这些就有窒息感,又如面对一个不见底的深渊,连探探头的勇气都没有。成年之后反而不大做这种终极思考,日常生活里细碎的烦恼,足以把根本的忧惧淹没。诗人和孩子,在某个层面上是同类,余光中就说,莎士比亚的一百五十首十四言诗,首首都与死亡有关,他想用蓝的墨水冲淡死亡的黑色,以此安慰自己。 莎氏的诗篇,俺还真的没有太琢磨过,一瞥间的印象,好像情诗居多,比如:你的甜爱,就是珍宝,哪怕拿君王的位置,我也不愿对调…… 但余光中这话是对的,从根本上说,爱情就是对于只能向死亡朝圣的人们的安慰,通过放大另一个人的意义,放大爱的意义,来赋予自身生命以意义,好像在伟大的爱情的映照下,生命就可以不朽了,就像《风雨》中的不表达,朝闻道,夕死可矣。 但问题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幸遭遇伟大的爱情,得到这样美好的救赎。大人们平时是不大想死亡这件事,但谁能彻底逃得掉?总有一些时刻,你与死亡劈面相逢,精神危机在所难免。 那年我的一位同事因公殉职,早上还有人看见他在路边等出租车,下午就有消息传来,说他乘坐的汽车在经过某个隧道时,遭遇车祸,当场死亡。 单位顿起大的震动,哀伤,以及兔死狐悲。大家年龄相仿,境遇相似,人生轨迹按理也该差不多,他的提前离去,提醒了我们,死亡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蹲在看不到的未来,它说来就来,事先未必就会打招呼。 好像一个真理被突然间揭示,据说当天下班时,有位一向以节约著称的同事就直奔菜市,拎了一篓大闸蟹,带着老婆孩子持螯大嚼——这也可能是个玩笑,可能我那同事早就对大闸蟹食指大动了,但我相信死亡给他的震撼——不用等螃蟹降价了,可能并没有那么一个稳固的未来。 对于生命,大部分人都是目的主义者,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了成为“人上人”的“将来”,“苦中苦”的“眼下”是可以牺牲掉的。我们克制现在的欲望,只为将来负责。 假如“将来“是一个虚拟存在,“眼下”的委曲求全是多么荒谬,审时度势的我们自然要调转头去,关怀可以确定的现在了。 一篓大闸蟹是我的同事对于现在的关怀,它还有个名字叫做及时行乐,似乎所有对死亡有所感的人,都会直奔这条路上来,《古诗十九首》有言: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人生不过区区百年,你倒怀有千岁的忧虑,时日原本短暂,何不秉烛夜游寻欢作乐?愚蠢的人爱惜手中所有,不过徒为笑柄,是有那传说中长生不老的仙人王子乔,但跟你可没什么关系。 如果说这首诗还是撺掇,《诗经》里那首《山有枢》,干脆就是赤裸裸的嘲笑: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意译一下:你有衣服舍不得穿,你有马车舍不得坐,这么抠门有什么用,你死之后他人享乐。何不享酒食,终日鼓瑟,暂且喜乐?非等到有朝一日身先去,让他人登堂入室? 有一个人严格地执行了这些建议,就是隋朝的皇帝隋炀帝。话说他把江山断送掉之后,有一年除夕,他的继任者唐太宗李世民也想奢侈一把,盛饰宫掖,明设灯烛,“设庭燎于阶下,其明如昼”。 可怜李世民虽不像朱元璋那样苦大仇深,但是这么大手笔在他,也是开天辟地头一回,他心中得意,特别请一个人来为这份奢华做个见证,这个人,就是隋炀帝的老婆萧皇后。 这位萧皇后是个人物,一生绯闻多多,隋炀帝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