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史话中华演义_第58章 英魔爪玷污圣城 同盟会应运而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8章 英魔爪玷污圣城 同盟会应运而生 (第2/3页)

骗至曲美新古草原;然后,在藏军放松戒备的情况下实施包围袭杀。结果,藏军七百余人被杀,拉丁色、朗赛林两人也遇害。

    英军在曲美新古草原诱杀藏军后,又北上欲取江孜;在离江孜不远的南尼寺,却遭到了藏军的噶伦宇妥率兵阻截。

    因此,英军又攻打南尼寺必欲夺取;武器简陋的藏军、僧兵为保卫南尼寺展开了浴血奋战。

    结果,英军死伤百余人后才夺取南尼寺。英军为泄愤,将寺院内的珍宝、文物等洗劫一空后付诸一炬。

    接着,英军又攻占了江孜附近的紫金寺、帕拉村、江洛林卡等地,藏军被迫退据到位于江孜城中央的宗山。

    宗山上构筑有防御工事形若堡垒,藏军欲凭借堡垒固守。

    岂料,一名藏兵不小心点燃了堆放在一起的炸药,宗山上仅有的弹药因此全被引爆而告罄;藏军连简陋的火绳枪因没了火药也无法使用了,只能靠抛石御敌。

    英军趁机猛攻,并用重炮轰击;鏖战一昼夜后,藏军大部战死,一部分突围北遁,另有五百藏军与僧兵跳崖殉国;七月六日,宗山失守。

    英军攻占江孜后,接着就渡过雅鲁藏布江向拉萨进军。

    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的河谷平原上,建有布达拉宫、大昭寺等许多名刹,为西藏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故有圣城之称。

    但是,因拉萨城四周一马平川无险可据;眼见得英军大举来犯,十三世****喇嘛料知难以抵敌,带了少数亲随离开布达拉宫远遁青海;行前,指定第十六任甘丹赤巴罗桑坚赞摄政。

    八月三日,英军终于占据了拉萨,来自西方的魔爪第一次伸进了这座雪域高原上的圣城。

    一九○四年九月七日,荣赫鹏强迫第十六任甘丹赤巴罗桑坚赞签订了《拉萨条约》。

    《拉萨条约》共十款,除了履约、赔款外,还须“开放亚东、江孜、噶大克三地为商埠”、“拆除哲孟雄边界至拉萨的一切防御工事”等。

    《拉萨条约》签订后,英军因担心给养难以保障,遂于九月下旬撤军离开拉萨。

    但是,《拉萨条约》迟迟没能得到清皇朝的批准;直至一九○六年四月二十七日,在英国政府答应“不占据藏境及不干涉西藏政治”的前提下,清皇朝才派天津海关道唐绍仪为全权议约大臣与英国驻华公使萨道义签订了《中英续订藏印条约》,而将《拉萨条约》附入其中。

    至此,英国政府终于如愿以偿地在这块神圣的雪域高原上立足,其势力范围从印度半岛向北延伸进入了中国的西域。

    话分两头,英国政府将魔爪伸向西藏,腐败无能的满清皇朝再次出卖华夏民族利益的同时;一批革命志士受苏报案的影响,纷纷揭竿而起为拯救华夏民族而呼号,并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地奋斗了。

    一九○三年十一月四日,时任湖南长沙明德学堂教员、湖南善化人黄兴以其三十岁生日之名,邀集了同乡宋教仁、刘揆一、章士钊、周震鳞等十余位志同道合的年青人,在长沙保甲巷彭渊洵家举行秘密会议;决定建立反清的革命团体华兴会,对外则以办矿业作掩护而称华兴公司。

    黄兴等人的壮举得到了时任刑部侍郎龙湛霖之子龙绂瑞的支持,并将龙家的西园供作会党聚议之所。

    翌年二月十五日除夕,华兴会即在西园正式成立;与会百余人推举黄兴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为副会长。

    华兴会的宗旨同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并决定举行长沙起义。

    长沙起义计划于当年的十一月十六日,慈禧太后的七旬寿诞之时。因为,届时,湖南各地的大小官吏必聚集到长沙城内参拜遥祝太后寿辰,则将预埋的炸药引爆乘机起事。为此,派遣宋教仁、胡瑛赴鄂,杨笃生、章士钊赴沪,设立华兴会的支部以作外围。另派陈天华、姚宏业、周维桢等人分赴赣、川,或游说防营统领,或联络当地会党;一旦长沙起事,各地即予响应。

    黄兴则亲赴湘潭,与当地的洪江会首领马福益联络,以共图大业。

    而两湖留日学生刘道一等人,也欲回国参与起义。华兴会还在长沙小吴门正街开办了个东文讲习所,以教授日语、算学为名培训会员,同时也供各方联络之用。

    华兴会的长沙起义准备可谓是周全充分,只待时日一到即行举事。

    可谁知,此时有一翰林院庶吉士湖南长沙人王先谦也办了个湖南炼矿总公司,故而对同样搞矿业的华兴公司甚是关注;出于同业竞争之需,王先谦常派人打探;谁知,却让他无意中探知了华兴会及长沙起义的一些内情。

    王先谦急忙向湖南巡抚陆元鼎密告,陆元鼎闻报后知情况紧急立即下令严加侦缉。

    结果,参与起义的会党头目何少卿、郭鹤卿、萧桂生、游德胜等多人,先后在湘潭、醴陵、长沙等地被捕,华兴会在长沙的总部也遭到了查抄。

    正在西园议事的黄兴、刘揆一等人见事情已经败露,只得离开长沙前往上海,华兴会的长沙起义也就流产了。

    长沙起义失败后,洪江会首领马福益只身逃往广西。翌年,他化名陈佑衡,返回湖南欲再举事;不幸在萍乡被清兵发觉,手刃数名清兵后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捕遇害。

    而黄兴等人到了上海后,也不甘心就此罢休;于是,召集杨守仁、陈天华、章士钊、张继、杨度等人会议,准备在湖北、南京等地再举义旗。却又谁知,华兴会设在上海黄浦余庆里的机关忽又遭到破坏,此举又未能如愿了。于是,黄兴、章士钊等人也被迫东渡流亡日本。

    此时,孙中山因惠州起义受挫后,也正在日本欲重振旗鼓。眼见得国内的反清浪潮仍一浪高于一浪无有终时,但却都屡屡受挫。经此挫折后,孙中山省悟了“满清皇朝虽已是风烛残年为时不长了,但革命者如此各自为政毕竟显得势单力薄屡试屡挫;故而,须将众多革命力量汇聚整合,方能使大业有成。”

    于是,孙中山决定与各方联络以求整合,共谋反清大业。

    此时,恰有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牵线介绍,孙中山与黄兴相识了;俩人在一家名叫凤乐园的中餐馆相聚,坦诚畅叙各抒心声,甚是志同道合且有相见恨晚之感。

    此后,又在日本黑龙会首任主干内田良平的斡旋下,促成了孙中山与黄兴等人的联合,决定将兴中会与华兴会合并成立为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

    于是,一九○五年七月三十日,就在黑龙会的东京总部内,兴中会的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与华兴会的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人,再次磋商后终于同意联合成立同盟会,并同意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为同盟会宗旨。

    此时,光复会有许多成员也因清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