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1章 孙中山大义禅位 袁世凯诈术窃国 (第2/3页)
于宾馆后,即有京城中的名流前来探访;相互寒暄似若闲谈,但实是刺探专使团来意。 翌日,专使团便前往袁府谒见袁世凯,以商议南下之事;袁世凯倒也不敢怠慢,在府中摆下宴席专候专使团到来。专使团抵达袁府,袁世凯亲自出府迎接;双方礼毕,袁世凯将专使团请入中堂。 蔡元培便将临时参议院《决议》公文及孙中山的书函交予,并道明来意。 袁世凯心中已是有数,过目后却又故作姿态道:“我于四年前已退隐山林,岂料国事多变,为解黎民疾苦,方重出江湖;而今共和已定,百业待兴;泱泱华夏,定有挑大梁者,何独选袁某之不才耶?我已老朽,恐有负诸君厚望。” 蔡元培即言道:“袁公何必自谦,推翻帝制,创建共和,袁公功莫大焉。公任大位,乃众望所归;还望袁公以大局为重,早日赴南京就职,以慰国人期盼。” 然而,当谈及赴南京就职时,袁世凯心中甚是不乐了;于是,长叹一声故作为难道:“南方人要我赴南京,北方人却要我留在北京;我无分身之术,这可如何是好?” 众人闻言,知道他是在推诿,但却不便明言指责。 然而,年方而立的宋教仁血气方刚,忍不住责问道:“推翻帝制,乃武昌首义,南京告成;如今共和已建,定都南京,岂可异地而就?袁公迟迟不愿南下就职,意欲违背民意乎?” 宋教仁咄咄逼人的言语确实使袁世凯暗吃了一惊,但袁世凯毕竟是老成世故,不动声色地说:“遁初之言差矣,我何尝不思南下?然而,清帝逊位不久,北方局势不稳;我若南下,恐满人趁机滋乱,而于共和不利。故而,不若诸君在京稍待数日;一俟时局有控,即与诸君同赴南京,当也不晚。” 袁世凯的这番话倒也在情理之中,众人难以指责了。 此时,唐绍仪赶紧圆场道:“诸位到京,无非是请袁公南下;而袁公所虑,也在情理之中;皆为国为民耳,何必多费唇舌?只待北方局势平静,袁公定会南下而不负诸君之盛意;届时,岂不两全了?” 袁世凯趁机补上一句:“诸君盛情相邀,我当竭诚尽力,早日南行便是。” 话已说到这个份上,众人这才觉得不宜再争执了。 于是,袁世凯请众人入席;席间觥筹交错宾主互敬气氛顿时融洽了许多,且不再提南下之事了。 就这样,专使团在京耽搁下来,袁世凯吩咐手下好生招待天天欢宴。专使团也就不再催促,耐心地等待着袁世凯自己做出南下的决定。 谁知,专使团到京三天后的晚上,北京东安门外忽然枪声大作火光烛天。 原来,当时陆军部制订有《营制饷章》,规定“凡出征将士,自起程之日起加给津贴;事平后仍回原防,其津贴即予裁减”,此规定旨在慰劳军士鼓励士气。所以,自辛亥年武昌起义后,北洋军各镇的军士每人每月都加发一两津贴。而今,清帝逊位,南北和议,共和建成;似已无战可征,各镇若回防后饷银即要裁减,军士心中自然不乐。 而此时,北洋军第二镇与第四镇已是回防,并按《章》裁去了饷银。 曹锟的北洋军第三镇平定滦州起义后,此时正驻防于北京;然而,军中已传言“也要回防裁饷”,军士顿时哗然了;有些军士则打算趁尚未回防之时,在京城这个繁华之地捞上一把。 于是,二十九日晚,北洋军第三镇第九标的一些军士结伙出营;这些军士先在朝阳门外的东岳庙抢了几摊果食铺,接着又进入朝阳门劫掠店铺。顿时,朝阳门内沿街两旁的店铺、商行、银楼、饭馆都遭到了劫掠;有些店主不甘被劫欲行反抗时,竟遭到了持械军士的威吓甚至开枪射杀;如此,事情就越闹越大。不久,即演变成了兵变似的社会大sao乱;军士非但劫掠财物还放火烧房,火借风势很快从朝阳门延烧至东安市场、东四牌楼等处。 就这样,因回防裁饷而导致的北洋军第三镇的兵变在北京城内引发后,很快向天津、保定等地漫延了;顿时,京、津各地都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 因为,专使团下榻的宾馆坐落于朝阳门内,兵变当晚也受到了sao扰。 当时,专使团成员正在室内议事,忽闻外面人声鼎沸枪声大作,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未待众人往察,已闻得一片争执声。有宾馆侍者欲拦阻强行闯入者,言:“这是专使团下榻之所,不得擅入。”然而,闯入者却蛮横地吼道:“什么狗*娘*养的专使团,他们想把袁大总统拉到南方去,我们正要找他们算账。”接着,是骇人的枪声及侍者遇害时的惨叫声。 蔡元培这才明白是发生了兵变,眼见得情势不妙恐遭不测,赶紧吩咐众人设法离开。 于是,专使团的十余号人顾不得衣冠不整斯文扫地了,赶紧越墙而出趁着夜色潜赴到美国友人格林的家中暂避。第二天,美国驻华公使馆派人将专使团护送到较为安全的六国饭店,方才算是惊魂稍定了。 兵变发生后,袁世凯立即宣布京城戒严,速调武卫后军统领王有祥、武卫中军统领王汝贤、武卫右军统领刘金标率部入京护卫。并命令直隶提督兼武卫左军统领姜桂题率部四出弹压。同时,当袁世凯获知兵变起自北洋军第三镇时;遂将第三镇统领曹锟召来,要他立即采取措施以免兵乱蔓延。 但是,曹锟自有苦衷,即告以“兵乱缘于讹传回防裁饷所致”,并言:“无饷何以养兵?无兵何以成军?大帅当体恤下情,不可妄加惩治而更生变乱。” 曹锟是袁世凯的爱将,袁世凯自然不能把他怎样;现在听了曹锟的一番辩白后,也就不再对其发火了;并许诺了“北洋诸军的饷银均不裁减”,只是要曹锟速将兵变平息了。 于是,曹锟这才不再多言,领命而去。几天后,兵变终于渐渐的平息下去了。 然而,兵变过后的北京城已是一片狼藉满目凄凉,遭劫的店铺多达数千家,昔日繁华的闹市显得一片萧条;许多商铺被焚后仅存了一堆瓦砾,其惨状不亚于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后所致,令人不忍目睹。 而北京东交民巷的使馆区,各国公使已派使馆卫队荷枪实弹布防并实施戒严,才免受兵变的祸殃;但各国公使已齐集英国使馆,会商应变之策了。 为此,袁世凯赶紧派外务大臣曹汝霖、颜惠庆等人前往东交民巷,向各国使馆慰问并予《照会》,对此次兵变表示歉意,申明“各国损失之公、私财产,均由中国政府赔偿”,并保证“今后决不会再有此类变乱”。 袁世凯的这个态度,令各国公使甚是满意;特别是,袁世凯能优先照顾各国的在华利益,这正是他们所希求的;因此,都对袁世凯有了好感,似乎找到了他们所需要的代理人。 于是,各国停止了欲进一步采取的措施,倒是设法协助袁世凯平息事态了。 虽然,这次兵变出乎袁世凯的意外,他怎么也想不到牢牢掌在自己手上的北洋军,竟会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闹出这种骇人的事来,并迫使他多花了许多银饷。不过,对于袁世凯来说,这次兵变但却帮了袁世凯他一个大忙,可谓是因祸得福;因为,袁世凯正为如何应付专使团而苦恼;现在,他可以此为借口拒绝南下了。同时,还因此博取了各国公使的好感,更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于是,袁世凯进一步借题发挥,故意对蔡元培道:“我尚未动身,即闹腾如此;真若南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