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史话中华演义_第71章 孙中山大义禅位 袁世凯诈术窃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1章 孙中山大义禅位 袁世凯诈术窃国 (第3/3页)

北京断难收拾,于心安忍耶?故非不愿离京,实难离而不得不慎也。”

    而此时的专使团因遭受了如此一番惊吓,并目睹了兵变所导致的惨状,确也感到了北方果然极不安宁;才也觉得袁世凯所言、所虑确有其理,也就不再逼迫袁世凯非要南下了。

    此后,袁世凯又不断地差人给蔡元培报来警信,或言“日本欲调驻烟台的军舰前来大沽”、或言“各国又欲组建联军增兵进京,以护卫公使馆”;大有八国联军再次侵京之虞,令朝野一片惶恐了。

    蔡元培乃心地纯正的一介书生,一时难识真伪;倒是宋教仁有点心眼,怀疑是袁世凯在其中有诈。

    但是,此时的蔡元培只恐时局再生变故,徒使好不容易得来的共和横生枝节;于是,勉强对宋教仁道:“袁世凯不愿南下,看来不便强求。北京如此多事,不管是否有诈;依当下之局势,只可迁就于他;让他赶紧上台,统一中国,平息事态,保障共和。否则,再生战乱或列强借故入侵,我等则成千古罪人了。”

    汪精卫闻言,即附和道:“蔡先生高见,权当如此。”

    众人见说,则皆无异议。

    于是,蔡元培致《电》南京,告以京、津兵变及北方事局不稳,建议:“为今之计,宜作迁就,应速请袁世凯就任,以安大局。”

    其实,京、津兵变的消息早已传到了南方;此时,反对定都南京的《民立报》等又大造舆论了;而黎元洪、章太炎等人有了新的理由,也就再次力主建都北京。

    孙中山接到蔡元培的电报后,也感到十分为难了;因为,战乱导致痛苦首先遭殃的是国民,孙中山当然于心不忍;且眼下的舆论对己甚是不利,更何况专使团已欲迁就袁世凯了;若再坚持己见,岂不要违背众意?无奈之下,孙中山不得不将此事交由临时参议院审议决定。

    于是,临时参议院又召开会议,经过几天磋商后才议定了个变通的办法;即“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但须将就职宣誓电告南京,由临时参议院通告全国”、“袁世凯就职后,即将拟派国务总理及国务委员名单电告临时参议院,须经临时参议院审议同意方可组阁”、“国务总理及国务委员的就职须在南京进行”、“孙中山之临时大总统,须在新一届临时政府组阁完成后,方行解职”。

    对于这个办法,袁世凯当然乐于接受;因为,这无疑是革命党人对他让步了。至于,孙中山的延后解职,无非是多拖几天而已无碍大局。

    于是,三月十日下午,在北京石大人胡同的前清外务部公署内,袁世凯宣誓就职。与会者百余人,专使团成员都出席了,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也亲临观礼。

    就职典礼上,袁世凯身着军服腰佩长剑,面南宣誓:“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祈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凡兹志愿,率履勿渝!”

    接着,蔡元培代表临时参议院接受《誓文》并代表孙中山致祝词。

    就这样,袁世凯如愿地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了。

    袁世凯就任后,即于当天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大赦令》及《豁免钱粮令》。

    按说,临时大总统的《法令》,须先经临时参议院审议通过后方可颁布,袁世凯此举显然不妥;然而,此时的临时参议院对于袁世凯已甚是迁就,没作任何计较。

    翌日,临时参议院即《通告》全国,正式承认了袁世凯的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地位。

    因按临时参议院的变通办法,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后,孙中山并未立即解职;因此,此时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却有了两个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不愿南下,终令孙中山忧心于怀;为了对袁世凯有所约束,孙中山即仍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制订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并于一九一二年三月八日交付临时参议院审议通过。

    审议通过后的《临时约法》共七章五十六条,除规定了国家性质、政治制度、民主自由原则、人民权利和义务等外,并对总统与内阁有诸多约束。

    对此,袁世凯倒也不以为然照单全收,并将《临时约法》公之于众以明心志。

    正在此时,忽然传报甘肃秦州又起兵端了。

    原来,甘肃秦州地处僻壤消息闭塞,该地的革命党人仍在为推翻满清皇朝的统治而斗争;为此,忠于清室的甘肃总督长庚即派遣时任甘肃督练公所军事参议黄钺率骁锐军前往镇压。

    然而,黄钺也是同盟会员;于是,黄钺趁机与秦州的革命党人汇聚并举行起义,起义军攻取天水后即于三月十日成立了秦州军政府,黄钺被举为都督。

    而此时,原护理甘肃布政使赵惟熙也在甘肃兰州反正,宣告拥护共和;但为与秦州军政府争权,赵惟熙出兵秦州,欲与黄钺分个雌雄一场大战在即。

    袁世凯闻知后,赶紧致《电》甘肃,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名义任命赵惟熙为甘肃都督;黄钺这才知道了南北议和已成,清帝退位,共和建立;为避免再生战祸,黄钺即主动解散了秦州军政府,其都督名号也自行取消,甘肃战事这才平息了。

    甘肃战事宁息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已公布;于是,袁世凯即按预先约定,向临时参议院提名唐绍仪为国务总理;临时参议院心照不宣,即予以审议通过。

    接着,国务总理唐绍仪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即赴南京组阁。

    而专使团见已完成使命,也就随之南返;从此,不再有人促袁世凯南下了。

    唐绍仪到南京后即从新组阁,将原来的九个部改成了十个部,并向临时参议院提交了各部国务委员名单,临时参议院也即予表决通过。

    各部国务委员分别为:外交总长陆征祥、内务总长赵秉钧、财政总长熊希龄、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教育总长蔡元培、司法总长王宠惠、农林总长宋教仁、工商总长陈其美;交通总长原提名梁如浩,但因临时参议院审议时未能通过,遂由唐绍仪暂时兼任。

    表面上看这份内阁名单,袁世凯的北洋系只有赵秉钧、段祺瑞、刘冠雄等三人;而同盟会却有蔡元培、王宠惠、宋教仁、陈其美等四人,若再加上已是同盟会员了的唐绍仪,同盟会成员则已占了一半,极显了袁世凯的大度。但因无党派人士陆征祥、立宪派熊希龄等人,皆倾向于袁世凯;而唐绍仪毕竟是袁世凯的老友,其加入同盟会无非是为出任国务总理的权宜之计;所以,实质上袁世凯的人仍多于同盟会。况且,同盟会所得到的只是教育、司法、农林、工商等四个无足轻重的冷衙门,而外交、内务、财政、军事、交通等要害部门都抓在袁世凯的手中。所以,这种看似公平的分配,无非是袁世凯玩的又一种把戏。

    同盟会也曾担心,军权如此集中于袁世凯之手,唯恐日后难以对他制约;于是,竭力推荐原任南京临时政府中的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黄兴在新内阁中蝉联陆军总长,以免袁世凯专权。对此,袁世凯可就毫不客气没买账了,只同意给黄兴保留一个有名无实的参谋总长之衔。

    就这样,由唐绍仪领衔的新一届内阁于一九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成立了,其主要部门却都掌在了袁世凯手中,袁世凯可谓是称心如意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