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9章 惊天地十月革命 拒签字巴黎和约 (第1/4页)
【史要】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拒签《凡尔赛和约》…… 却说,就在中国的护法战争如火如荼之时,俄罗斯国内发生了一件震撼世界的大事。 原来,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七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工人、农民与士兵起义,一举攻取克里姆林宫,推翻了资产阶级执政、由俄国社会革命党人克伦斯基任总理兼陆海军部部长的临时政府;从而,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因时为俄历十月二十五日,故称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取得政权,并成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俄罗斯或苏俄。苏俄成立后的第二天,列宁即以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名义发布《和平令》;四天后,又与德国等交战国签订了《停战协定》。然后,双方开始和谈;一九一八年三月三日,在西布格河与穆哈维茨河汇流处的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苏俄与德国及其同盟签订了《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简称《布列斯特和约》;从而,苏俄正式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发生当天,中国驻俄国公使刘镜人即将消息电告北洋政府。受段祺瑞cao控的北洋政府闻报后十分震惊,一时不知所措了。随着刘镜人的不断电告,北洋政府方才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有所了解。 然而,由资产阶级执政的西方各国列强十分敌视苏俄;因此,这些国家的舆论,如英国的《路透社》、美国的《美联社》、法国的《哈瓦斯通讯社》以及日本的《东方通讯社》等颇有影响的通讯社,都对俄国的十月革命持否定态度;称十月革命为政变、乱事,而把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称为乱党、暴烈党、极端派;极尽丑化之能事,恨不得把新生的苏维埃政府扼杀在襁褓中。 北洋政府从中也觉到了,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俄国新政府,因其政权性质与由资产阶级执政的英、法、美、日等协约国的政府截然不同而水火难容。而因中国已加入了协约国陈营,也就只能与英、法、美、日等国政府采取同一态度。于是,北洋政府紧步英、法、美、日等国后尘,也断然拒绝承认苏俄,而继续承认旧俄国已被推翻了的临时政府。同时,北洋政府唯恐俄国的十月革命影响到中国,会激励反政府的革命党人;于是,一面竭力封锁消息,一面派遣军队入驻外蒙古并封锁了与苏俄接壤的东北边境,希图阻绝苏俄布尔什维克党与中国革命党人的联系。 一九一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北洋政府干脆将刘镜人召回,断绝了与苏俄的外交关系。尔后,北洋政府还与日本政府签订了针对苏俄的《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与《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四个月后,据此签订的《实施细则》,规定“为指挥统一及协同圆满起见,行动于该方面之中国军队,应入于日本司令官指挥下”。 两个《协定》与《实施细则》的签订,名义上是为共同防御苏俄,实际上却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渗透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日本政府因此大为高兴,也就给予段祺瑞主政的北洋政府更多的经济资助;于是,段祺瑞更乐于投入日本政府的怀抱了。 然而,北洋政府的消息封锁未能奏效,有关十月革命的消息通过不同渠道仍不断地传入中国。 由英国商人安纳斯·美查创办于一八七二年的《申报》、由陈其美于一九一六年在上海创刊的《民国日报》、由梁启超、汤化龙等人于同年在北京创刊的《晨钟报》,均对俄国十月革命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接着,全国各地的大小报纸争相转载,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华夏大地。 而于一九一五年九月十五日在上海创刊、由北京大学教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更是大量地刊登了评论性文章,使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更为广深了。 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李大钊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极大鼓舞与启发,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宣传与讴歌俄国十月革命。同时,李大钊还在章士钊主编的《甲寅》上发表《俄国革命之远因与近因》、《俄国共和国政府之成立及其政纲》、《俄国大革命之影响》等文章,向国人介绍与传播了指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且如一盏指路灯给尚在黑暗中求索的中国人导出了可行进的方向。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并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且此时,协约国与同盟国交战双方,因战争已历时数年,各国的元气都几乎耗尽了;也不得不寻求尽快结束战争的途径,以便从战争的阴影中脱身。 一九一八年,因德意志帝国境内不断发生起义,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逊位流亡海外,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败局已定;于是,是年十一月九日,德国社会民主党成立了魏玛政府,德意志帝国即告崩溃。 接着,同盟国中的主要成员国奥匈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也随之解体;至此,同盟国已无力再与协约国抗衡了,不得不谋求停战以免亡国。 于是,十一月十一日,同盟国的盟主德国魏玛政府与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议》;就这样,历时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协约国胜利、同盟国失败而宣告结束。 接着,交战双方协约国与同盟国,决定召开一个所谓的和平会议,并建立一个国际联盟,谋求通过和议平息国际纠纷构建世界和平。因为,和平会议选址在法国巴黎西南郊的凡尔赛宫,故称巴黎和会。 俄国因主动退出战争,且苏俄遭到西方各列强的敌视;故而,未被邀请参加。主动求和的同盟国各成员国,则是以屈辱的战败国身份出席巴黎和会,无疑的将成为被宰割的对象。而协约国的各成员国无论大小强弱倒是都沾上了战胜国的荣光。 只是,英国与法国虽然取胜了,但在大战中遭受了重创,安慰之余自有说不出的苦衷。 参战较晚的美国,却因英、法、德等国因战争两败俱伤而衰落,美国的国际地位骤然提高而令世人瞩目了;且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