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官职表及主角官职说明 (第4/5页)
(当时东汉官员都出于相府),故曹cao省西曹而保留东曹。 别驾从事(别驾):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刺史巡查一州,别乘传车从行,故名别驾。汉魏时,总理一州政务,权力极重,当时论者称其“居刺史之半”。 都官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察举百官犯法者。 功曹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人事选拔考核。 簿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钱粮簿书。 兵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兵事。 治中从事: 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故名治中。 典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劝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郡丞: 太守助手。 主簿: 在地方上是太守助手,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在幕府中是重要幕僚,参与机要,总理府事。 主记: 太守属官。 记室: 幕府、太守属官。 参军: 蒋琬曾任诸葛亮参军。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避司马师讳),郭嘉曾任此职。 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椽: 州郡及幕府的高级属官,各曹的负责人。
从事: 州郡属官及幕府官员的称谓。 书佐: 从事助手。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位在长史、司马下。 爵位 列侯: 原秦国军功爵的最高一级,原名“彻侯”,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列侯,又叫“通侯”。列侯有食邑(即封地),根据食邑大小,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 县侯: 最高级别的侯爵,如袁绍被封为邺侯。食邑过万户者又俗称万户侯。 乡侯: 乡是县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如张飞被封为西乡侯。 亭侯: 亭是乡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刘邦就曾任过亭长。亭侯是以一亭或数亭为食邑,如关羽为汉寿亭侯(汉寿为亭名)。 都乡侯: 位于列侯倒数第二级,都亭侯之上,有封地、食户三百。 都亭侯: 位在都乡侯之下,有封地、食户二百。 关内侯: 原秦国军功爵的第十九爵,位在列侯之下,邑百户。 名号侯: 意为只有名号而没有封邑。汉末曹cao始置,以赏军功。位在关内侯之下。比如李通曾被封为建功侯。 关中侯: 汉末曹cao始置,以赏军功,无封邑,为虚封。位在名号侯之下。 有关知识: 开府(开府仪同三司): 汉代仅太傅、大将军、三公(三司)可以开幕府。三国时期由于开府的官员逐渐增多,故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即可以按照三公的官制,开府招揽自己的幕府属官。 假节钺(假节): 节(就是苏武牧羊时手里拿的那个东西)、钺(类似于斧子一样的东西)都是皇帝的信物。“假黄钺”代表了皇帝出征,比如“帝征孙权,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使持节”则可以在地方上自行诛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持节”可以自行诛杀无官职之人,若在军事中,则可以诛杀官员。“假节”可以杀犯军令之人。 使君: 州郡长官之尊称,比如曹cao称呼刘备为“使君”。 品秩: 以俸禄作为官员品级的标准。依次为上公、公、中二千石(九卿一级,月俸一百八十斛谷)、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比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千石(月俸八十斛谷)、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等。 录尚书事: 录为总领之意,录尚书事就是总管全国一切事务,无所不管,往往是公卿权重者任之,比如诸葛亮。 方正(贤良方正): 汉代的选举科目之一,被举方正即意味着可以做官了。有时候方正和贤良并在一起,称为贤良方正。 茂才: 汉代选拔官员的科目之一,原为“秀才”,意为才之秀者也。后避刘秀讳,更为“茂才”。 孝廉: 汉代选官科目之一,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为“举孝廉”。 三国时期的官制大多与东汉制度类似。而魏、蜀、吴三国间又各有不同,但由于只有魏国官制得以较为完备地保存下来,而蜀汉、东吴的制度由于国灭而逐渐散逸,所以这个讨论也以魏国为先。 将军称号是从三国时期开始走向泛滥的,在汉代,军职较为稳定,顺次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即四方将军,四方将军的顺次并无明确记载),然后是各种杂号将军。其中前四者位次三公,四方将军位次上卿,但大将军和骠骑将军曾因担任者位高权高而一度位在三公之上,但基本那人死了后就恢复原制。 到了汉末,由于战争频繁,大将军又高于三公(参袁绍拒受太尉事),到了三国时期,除了在魏国大将军有一段时间低于三公外(司马懿由大将军迁太尉),其它时间魏、蜀、吴的大将军均位在三公之上。 在大将军之上,还有大司马(理论上是文职)一职,曹仁、曹休、曹真均担任过此职(当然他们都不是文职人员),自然也在三公之上。 吴国第一任大司马为吕范,没上任就挂了,后来有时分设左、右大司马,有时单设大司马。担任过大司马的还有吕岱、陆抗,左、右大司马的有朱然、全琮、施绩、丁奉。 蜀国只有一任大司马,即蒋琬,死后为表纪念,不再设置。 吴国还设有上大将军一职,不常设。位高于大将军,陆逊、吕岱、施绩曾任。 简单来说,三国武职名义上最高的是大将军(吴国为上大将军),位高于三公。大将军之上有大司马,理论上为文职,但在三国期间基本为武官担任。 即(有顺序): 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