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崛起_东汉末年官职表及主角官职说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东汉末年官职表及主角官职说明 (第5/5页)

一品):太傅、太保(两个都是荣誉职衔)、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即三公)

    蜀:丞相、大司马、大将军。(另外,许靖由汉中王太傅迁蜀汉司徒,不知道该算什么)

    吴:丞相、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太尉、司徒(左御史大夫)、司空(右御史大夫)

    汉制,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位次三公。在魏国列为二品,在蜀、吴两国也是仅次于大将军的武职。蜀国后期,分设左、右骠骑将军,左、右车骑将军。

    总体来说,这部分武职与汉代变化不大,三国间也一样,比较稳定。

    即(有顺序):

    魏(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蜀:骠骑将军(左骠骑将军、右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左车骑将军、右车骑将军)、卫将军

    吴:同魏。

    不过,不管是哪个等级,如果有“开仪府同三司”,就都是位同三公,不受原职衔限制。

    再往后,三国出现差别。四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四镇(镇东、镇西、镇南、镇北)与四方(前、左、右、后)将军间的大小并不相同。

    魏国较为明确,“(四征)魏制秩二千石,位次三公,四镇在四征之下”。并且从多位将领的升迁记录,也可看到四征、四镇大于四方。此外,魏国四军区分划也十分明确,征东统青、兖、徐、扬,屯扬州;征南统荆、豫,屯新野;征西统雍、凉,屯长安;征北统幽、冀、并,屯蓟州。界限变动一般不大。

    但在蜀吴都没有明显记载这些将军谁高谁低,但是可以看出蜀汉四镇将军比四征将军常置。

    四征将军之间无高低之分,四镇也同样。虽然四征大于四镇,但事实上职权相同,只是镇X将军干得好了,会进号为征X将军作为奖励。(“汉置四征将军,谓征东、征西、征南、征北也。其后又置四镇将军,有功进号,则自镇为征。”)

    一般而言不会出现征、镇将军同时存在的情况(不排除特例,如钟会、邓艾),以屯兵所在州的刺史为“储帅”。如果征、镇同时出现,则多是出于相同制衡的目的。

    四方将军的品级也失于记载,不知道到底是多大职务。其职权下降应当是有一个过程的。直到曹魏末期,担任四方将军的还有司马亮、司马伷等人,猜测其职权应当还是在杂号将军之上的。

    吴、蜀两国从汉制,四方将军依然大于征、镇将军。但征、镇将军之间的大小则难以考察。赵云曾从征南迁镇东,或许可以说明蜀汉是镇大于征。吴国征、镇将军间没有升降的记录,大部分人说吴国征大于镇可能是因为吴国大多名将,如朱然、施绩、陆抗都是从征X将军升迁吧,此处暂从这种意见,但不表示确定。

    基本如下:

    魏:四征、四镇(从二品)、四方(品级不详)

    蜀:四方、四镇、四征

    吴:四方、四征、四镇

    注:如果征、镇将军名号中不是东、西、南、北的话,那么只是杂号将军而已

    此外,杂号大将军也较为出现于三国历史中,即XX大将军。

    杂号大将军职衔位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下,其它众将军之上。魏国将之列为二品。

    魏国初期设上军(后改中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抚军大将军,且并非都由武官担任,后来官制稳定下来后,杂号大将军就出现较少了(到了司马氏执政后期又变多,可能是兴师灭东吴的缘故)。反倒蜀国开始泛滥。蜀国或出于制衡大将军姜维的原因,在末期曾设右大将军、辅国大将军、镇西大将军、镇南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征西大将军等。而吴国有记载的较少,仅有征北大将军(授予反魏的文钦)、镇军大将军、镇西大将军。

    杂号大将军的权力不光远小于大将军,也远小于骠骑、车骑、卫将军,更多情况下是一种加号的表彰。如在魏国,便是,由镇X将军加于征X将军,再加为XX大将军。

    综合来说:

    魏国:

    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杂号大将军、四征、四镇、四方、四平,四安,杂号。

    蜀国:

    丞相、大司马、大将军、骠骑将军(左、右)、车骑将军(左、右)、卫将军、杂号大将军、四方、四镇、四征、四平,四安,杂号

    吴国:

    丞相、大司马(左、右)、上大将军、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杂号大将军、四方、四征、四镇、四平,四安,杂号

    注1:吴国一度设辅吴将军,位次三公,为张昭专设。

    注2:蜀汉阎宇在蜀末任右大将军,许多地方解释为类似等同于大将军职权的左、右大将军的意思。但考当时姜维为大将军并非左大将军,且阎宇之前官拜右将军,因此此处“右大将军”应为“右将军”加“大”的杂号大将军。

    注3:吴、蜀两国官制不明,此中四征、四镇的排法,还需更多证据才可说明,只作暂排如此。

    注4:杂号将军包括禆将军、偏将军,在魏国为三到五品皆有,吴、蜀不设品级,但官职大小跨度也同样较大。所谓四安、四平将军事实上属杂号将军,无单列必要。

    注5:另有武职在杂号将军之上,如中领军等,于此不列,但并非说无“将军”二字的武职小于此。

    注6:杂号大将军无统属关系,相互间官职高低没什么意义,蜀国宗预曾由征西大将军迁镇军大将军,魏国曹真曾由上军大将军迁中军大将军,但并不代表镇军大于征西,中军大于上军,应只是领军位置变动。

    另外书中主角在后期北伐屡立奇功为何爵位,官职一直得不到升迁,这里做一个解释。蜀汉自视正统纵观蜀汉的历史资料并无封王的大臣,并且汉朝祖制不得分封异性王,故书中只有孟获,孙亮这两个投降的君主不得已而封王,其他朝廷大臣最高爵位为县侯。官职问题,在蜀汉,位在大将军之上的还有丞相,大司马为什么主角收复中原这么大的功劳而不加爵,升官呢,其一,不设丞相一职是主角定下来的,其二自吕容逼宫后主角为避嫌便带兵离开成都意为军政分开,如若主角领大将军又加封大司马那便违背了当初的军政分开的原则了,在蜀汉费祎为大将军,蒋琬为大司马便是有制衡不让一家独大出现诸葛亮时期的意思,当时是费祎主军事,蒋琬主内政。按照这个思路来写,到了主角这个地位已经是赏无可赏,封无可封了。再到南充侯一爵属于什么类型的侯爵,南充是我强加进去的名字,在三国时期,南充其前身为安汉,属于巴西郡的一县,故南充侯为县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