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英雄本色_第二十七章 行有行规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七章 行有行规 (第3/3页)

梅景萍恍然大悟:“我就说赵家人怎么会紧追不舍?原来你偷了他家的东西。可你明明和我们一起进赵家的,你是怎么知道他家藏东西的地方的?”

    梅景萍终于醒过味来:“哦,我知道了。你自打知道我们的复仇计划后,根本就没想过要帮我们,而是想利用我们戏班子的身份潜入当地的达官贵人家中偷东西,原来你是飞贼呀!”

    梁三儿不由惊“咦”了一声,“呀,竟然让你猜到了。看来是我小看你了。不过我可不是飞贼,我是怀着劫富济贫的理想才这么干的。这个赵若夫是典型的汉jianian走狗,我偷他总不会错吧?”

    梁三儿是个善于不利局面下岔开话题的人,梅景萍则是个心底相对单纯得多的人,于是话题成功地从梁三儿偷东西过渡到梁三儿该不该偷东西?

    怀着对赵若夫的深仇大恨,梅景萍很快认同梁三儿的偷盗行为属于劫富济贫的侠义之举,完全合情合理合法。

    不过梅景萍还是有着女人的执着,她坚持追问:“可你是怎么知道赵家藏细软的地方的?按说,这样地地方就算赵家人也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才是。”

    梁三儿只好告诉她:“因为,从某些方面讲,这个赵若夫的情况其实和我有点像。从白天的情况就能看出来,他是个孝子,对他的母亲很好。而他的母亲在家里地位很高,很多方面赵若夫都听他老娘的。这说明他很信任老娘,而他老娘也挺喜欢替儿子cao心的。其次,赵若夫的几个姨太太在家里的地位纯粹属于可有可无的角色,老太太想骂就骂,压根就没把她们当自家人。说明赵若夫的姨太太们没有一个能当家做主的。有了这两样,我可以肯定老太太替他儿子保管了不少的细软,就算不是全部,也占很大一部分。那剩下的问题就简单多了,我趁老太太睡着的时候,在她的屋里搜查了几个嫌疑最大的地方,很容易就找到了暗匣,然后想办法打开箱子,拿走细软,就这样喽。本来想一走了之的,谁想到路过你俩比武的那个小院的时候,看到你傻呆呆地竟然还没有逃走,被赵若夫打伤了,一时心软,就出手救下你。”

    梅景萍呆呆地望着他:“难道说,这一路咱们逃命中,你身上背着这么多的黄货?”

    梁三儿点点头。

    梅景萍无奈摇头:“天呐。你背了这么多的黄金,竟然还跑得这么快,你究竟是怎么做到的?真是不要命了,当时你就不能少拿点儿吗?”

    梁三儿大义凛然:“那不行,行有行规,贼不走空。落在眼里的必须得拿走,不然会遭报应的。”

    梅景萍又想起刚才他俩的对话,不忿道:“你都偷了这么多钱,还来敲诈勒索我。你怎么会如此的贪得无厌?”

    梁三儿鼻孔朝天:“少来。你以为我是官差吗,救死扶伤、主持正义是应该的?我出手救你收取报酬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就算玉皇大帝下凡,他也不能说我错。”

    梅景萍忍不住讽刺他:“你还真是持家有道啊,挣了这么多钱,竟然连姨太太都不舍得多养一个。那你要这么多钱留给谁花呢?”

    梁三儿豪迈潇洒地宣告:“这些钱都将用于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

    梅景萍有点恶心地望着他的背影:“贼就是贼嘛,别把自己说的那么高尚?不吹牛你会死啊!”

    “还敢说自己是新四军?你咋不说自己是八路军呢?”

    梁三儿这回是真惊诧了,他愕然回头望着梅景萍道:“你咋知道我是八路军的?”

    梅景萍绝倒:“这个人的无耻,真的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了。”

    扭过头不想理会梁三儿,梅景萍嘴里喃喃自语般劝他:“前面就是城墙了,你身上这么多黄货太重,根本爬不上去的。你还是扔掉一半吧,不然咱俩到时候谁都走不掉!”

    梁三儿洒然一笑:“人的身躯怎能从那里经过?我要出城,自然走城门。”

    说着话,梁三儿背起梅景萍大摇大摆向城门口走去。

    门口的两个岗哨正在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见梁三儿远远地走过来,赶紧站起身持枪瞄着梁三儿道:“回去,这大半夜的谁让你到这里来的?别往前走了,再过来我可要开枪了。”

    梁三儿脸色严峻,不吭一声继续往前走。走动间手一挥,两条小金鱼已经落在了两个岗哨手里。

    岗哨刚要再骂,猛地发现自己手里的竟然是小黄鱼,顿时呆在原地,忘了再说话。

    走到跟前,梁三儿淡声道:“家妻急病,我要出城。”

    两个岗哨相互对视了一眼,迅速交流了意见。闷不做声地把小黄鱼揣在了怀里,然后小声道:“好了,我俩悄悄把门开条缝放你出去,不过你可千万莫要声张。否则让我们队长知道了,他可不会给你开门的。”

    梁三儿轻轻表头,表示知道。

    静静地等了一会儿,城门被偷偷打开了一条缝,两个岗哨还没反应过来,梁三儿已经飘身出了城门,远远地消失在夜色中。

    两个岗哨又小心翼翼地锁好城门,这才诡秘的相识一笑,打定主意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其他人都不知道。

    就这样,在赵家沸反盈天的时候,两个无名小卒放虎归山,放走了以后当地日伪军的心腹大患—梁三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