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6章 最是夕阳(一) (第1/2页)
第一部进入收官阶段,这将是走出水泊,向外发展的基石。没有推荐时找起来很麻烦,希望大家收藏吧。 ———————————————————— “大好河山,人杰地灵。千年礼法,百年基业,正应是国富民强,蒸蒸日上之大好机缘;可放眼看去,当今完全不是蓬勃向上的样子。如此难得的时机,何以官场黑暗如斯、禁军暗弱至此,当真令人慨叹不已!”梁山水寨金沙滩,雷三郎对着夕阳中波光粼粼的水面感慨言道。 他身旁的是军师智多星吴用,只见他手捻胡须微微点头,目送远方。“是啊,*。自太祖开大宋基业以来,当今可说是最黯淡的时候。不如此,吴某一介书生,何以上山落草。”他说道。 他们身后还有着石秀、燕青、萧让、安道全等数个头领陪同。雷三郎离开樊瑞分教,回到水泊梁山正欲向虎头蜂行进的时候,却得军师吴用等人接下来,言道公孙胜也派人传来消息,马上就要到山寨了。雷三郎遂决定一起来到金沙滩水寨这里,众人一同在这里等候迎接。 金沙滩这里的领军头领是著名的水军头领浪里白条张顺,他也是“宋头领”的故交,接待极是热情。此刻更得军师的细致安排,派人回总寨通知炊火营,准备在这里摆下宴席,为最近总是自称“雷某人”的大头领和离山多日的公孙先生接风洗尘。 雷三郎虽然近来与吴用多次打交道,也一起决定了不少山寨的大事小事,可是还真没有时间在一起作深入的交谈过。如今可说是个难得的时机,两人遂渐渐离开众人,走到了水寨码头的尽头,对着水天一色的远方,开始了一场久违了的交谈。 他雷三郎自诩知道宋朝的大概走向,可真说起人家北宋的历史其实头脑里真就基本上空空如也,于是趁此机会他向吴用这位‘老师’询问起这宋朝及以前历史的一些事情起来。 这位总是自称学究的智多星吴用可算是个吊书袋,说起前朝掌故、本朝历史那可是头头是道。 对雷三郎重点关心的过往的历史、理论与争鸣、宋史人物与大事这类问题,他说的更是细致,仿佛进入了某个《百家讲坛》讲授者那种忘我的境地。 从这里雷三郎也再次领略了这位智多星的深邃思想,在吴用看来,过往朝代华夏文化的高峰应属两个时候。一个是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在那个诸侯割据,天下七分乃至数十分的年代,战火频仍生灵涂炭,迫切需要一种治国方略代替自夏、商、周以来原有的分封制度。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儒法墨道等各项主张和流派纷纷粉墨登场,及至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以后的千余年来,华夏中原的国家主体虽然几番改朝换代,其主流依然是保留在“百家争鸣”后形成的框架内。 法家思想做为治国方略进入了律法体系,成了以法治国的最主要的依据和发展完善的渊源;儒家创立者孔子被奉为圣人,他的中庸、等级、守礼理论被各代皇帝尊为祖制,官僚阶层也大多是依此产生了一代又一代忠良或者jianian臣;注重实践的墨家,渐渐演化成仕工农商、天文历法、手工业者等技艺行业的代表,他们虽然渐渐脱离了社会的统治阶层,也渐渐没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继承,但却引导了国家、百姓最基本之需的社会生产;道家最是玄虚,在汉朝武帝“独尊儒术,废黜百家”以后,渐渐淡出了皇帝和国家上层的视线,不过道家很快又改头换面以道教的形式流传于民间,并在以后一些朝代在民间形成气候,并进而影响统治阶层,对上层的影响时时有卷土重来之势。 至于华夏文化的第二个高峰吴用认为是本朝几十年前的时候,那时候太祖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战乱统一中原华夏,久被战火困扰的百姓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园,焕发出无比的劳作热情,本朝律法也是相对昌明宽松,几代皇帝稳定下来,华夏开始中兴。到神宗一代时,天下之富足已是前无古人,然穷国治理艰难,国富更易产生茫然。前所未有之富足,必然也会带着把前所未有的积弊彰显无遗。 概因社会的怨气并不在民众的贫敝,至少不是完全的在于此;积怨更多的可能是产生于不公。分配的不公、地位的不公、律法的不公,也许还有言语权力的不公等等,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宋朝百余年的财富积累可算是超过以往各朝甚多,但社会不公造成的民怨却是依然,甚至更为严重;到神宗时期已经到了势同水火,一触即发的地步。我宋朝尚未有秦末之陈胜、吴广,汉末之黄巾、唐末之黄巢等那样的涉及中原广大范围的暴乱,但暴乱的数量却可能是历朝历代最多的;像我梁山这样规模的山寨,吴某知道的那时就有数百起,天下处世之难也可以想见了。 这个时候,两位大家应运而生。神宗中期,司马光、王安石各领一半朝臣,对立于朝堂,保守与革新各执一套针锋相对的理论争论不休。双方几番变换、沉浮,几十年对立争执,可惜一直未有结果,也未能形成妥协;好在双方也都为君子,治国方略有隙,却未对对手采取什么卑劣手段,朝纲还算前所未有的昌明仁和。 国家表面仍是朝着富足的方向行进,但麻烦也是不小。改革与保守的争执没有结果,各依理论的执政也都不是很成功,由此更引出了多种的思想和争鸣。虽然大都脱胎于王安石、司马光两大家的体系,单页又分离出无数各自阵营的改良和修正的派别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