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35 东京机会第四章【莺莺雪雪】1 (第1/2页)
雷三郎欲通过造星运动发展华盛天道的原因对柴进、武松等人说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事实上也不可能全部说出来。 他之所以让众人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是经过这几个月尤其是到达东京汴梁后这些天来对宋世官场和社会的观察调查中得来的。 算起来他到这里宋世社会也有数月了,对这个世道不能说体会深刻,但在所真正关心的方面也有了些许认识。 大宋立国百余年来,以文官制度立国,皇帝号称“与士大夫共管天下”。尤其是吸取了唐末藩镇割据、武官乱国的教训,崇文抑武,强烈的中央集权和文官牵制,也确实把武官的权利搞得非常分散,使武官的地位和势力变得很小。而同时就是朝廷中心的文官之中,表面上也是实行隋唐建立的宰相管理下的三省六部制,但一直以来也将宰相和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及各部的权利搞得很分散。 这个官僚架构确实使得文武大臣方面挑战中央集权也就是皇帝宝座的可能性降低了许多,可同时也使得管理国家的效率变得十分低下。 这中间无论文武各级高级官员之间互相牵制都很厉害的状态,使得朝廷大事决定权更广泛的向皇帝一人集中。还好近百年来的多位宋世皇帝也确实有一些与士大夫共管天下的样子,整个宋朝虽然皇帝常常罢免高官,甚至将它们充军发配,但却是很少采取杀戮的手段。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北宋王朝官吏表面上还是敢于说话的,这也使他们与以往朝代比在朝廷上的学术争论是相当广泛的。前几十年宋真宗时期的司马光、王安石数十年改革与守旧之争就是典型的例子。 到了徽宗赵佶统治后期,蔡京、童贯等jianian臣专权的也才是新出现的现象。在这之前官员中互相牵制的状态还是比较明显的。 但无论在这之前还是在这之后,这个官场都是十分刻板和排外的。蔡京等掌权之前高官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但更多的是官位权势之争,是内耗。对于治理国家却是十分的低效,但对于外来的势力十分的抵制,官场上是一种腐朽的守旧状态;而蔡京等专权之后,官场规则更趋于铁板一块,任何势力的变化没有他们的首肯几乎是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 而新的势力想要出现,无疑就是分散这些巨贪的权势和敛财之道,那谈何容易,比虎口拔牙还要难吧! 这也就决定了雷三郎他们的华盛天道在东京汴梁朝廷官员之间得到少许的认可都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遇到的只有明面的冷漠和无情的打击。 以前的道教国师林灵素走的是皇帝路线,虽然是走钢丝但也是一条捷径。做任何事情想要成功,决策必须要依据当时的条件来定。现在赵官家赵佶就是这个官场最高的领导,也是这个黑铁板的唯一的软肋,想方设法秘密联系赵佶仍然是一条捷径,这个当然雷三郎他们也只好继续走,对这个方面他们绝不会放松。 而即使走通了这一点又还是绝对不够的,官场的势力是十分强大的。赵佶再迷信道法,但总不会因为道教与整个官场体系作对;他又不会陪着你到各处转悠,即使你拿着尚方宝剑,没人理你不也是白搭? 所以上边的功夫要下,但那主要也只是要一个名正言顺,是一种底气,不能随便使用。一旦弄不好,遇到强大阻力,就会被向林灵素的道教一样被釜底抽薪,再也没有回头翻身的余地。 这就还需要另一种认可,一种实实在在的稳定认可,两条腿走路才能稳定。 可另一种认可在哪儿呢?直接从官员方面着手是不用想了,虽然最终的目标就是在相当程度上去从他们那里去取得认可。 经过反复考虑,这条路只好从底层着手,从官场上看不起的“贱民”这里入手。掌握权力的高官们暂时不会很注意这里,自然阻力就小得多。 可对他们则不然,有下级百姓这方面取得了广大的认同之后,形势也就不一样了:有下边的广泛的行动,若再结合至少表面上高官们也没辙的皇帝“批示”,那么咱的天道渐渐实行起来,也会蚕食朝廷官员的势力。先避免冲突,把自己做大;不触动官员制度,却又在地下底层逐渐蔓延,抓住现在这个短暂的和平机会,最大限度的积蓄己方的力量。 事情整体上就是这么考虑的,可是这个底层百姓的认可又从哪里入手呢? 这就要从东京汴梁社会风情这个特殊的面貌来选择cao作手段了。 宋徽宗后期,社会经济已经经过一个半世纪的长足发展,进入了空前的繁荣。这种繁荣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