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傲水浒风_224 纵论东迷【二章】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24 纵论东迷【二章】4 (第1/2页)

    ==============================

    前厅饮茶,这是一种礼仪表示庄重,此时的谈话自是非比寻常了。

    “谈起这个所谓的锦囊,似乎应该与老朽还有些渊源。”辛翁此时说话显得十分郑重,显然刚才在外面柴屋关于采煤“富一方百姓”之语颇有些试探之意。

    雷三郎恭敬坐着,样子仿佛倒像是在学堂里。

    辛翁手抚黄绢,继续说道:“‘北渐东迷西分南平’,如果把这看作是对天下大势的分析的话,那么这‘东迷’之言应是从老夫这里总结开去的。”

    “北指辽,西为西夏;那这东可定为大宋亦无不可。这南么可视为江南,那里虽也是大宋故土,但总亦颇与中原不同;当然这里的‘南’视为大宋西南的小国大理亦无不可。雷先生可对大宋地理熟识?”辛翁一边问,一边展开一幅图卷。

    这是一幅手绘的地图,以中原为中心,周边江河道路、山脉平川、州府区划很是详尽。雷三郎凑近来看,神情凝重,这实在是他目前来说看过的最精细的当世地图了。

    “此图某徐徐画了有十数年了,至今仍难详尽。”话虽这样说,但辛翁显然很自得。

    “上次沈云来寻我,也算是一起又完善了不少。”他继续指点着说开来:“先看这周边。辽国在北,西夏偏西北,大理小国在西南。当下如此,其实这些早自汉代已是华夏属地;不止如此,再放眼看稍远周边尚有西域、吐蕃、安南、高丽也都曾是中原之国的属地、属国。”

    “如今大宋虽说已统一中原多日矣,但要说收复故土比之汉唐几已小至三成了。甚而言之,说如今的大宋偏之一隅有些偏激,但又确是更像是地处东南一隅。这‘东迷’所谓之东,就是数年前某与沈云指点地势时所直言的。

    大宋百余年地界依然如此,比之东周时齐鲁燕赵七国之界不知小于多少,远逊于秦,更遑论强汉盛唐。沈经略在世时常自慨叹:自偏华夏之东,吾辈汗颜,愧对祖先开创之基!”

    雷三郎对地图那应该是相当熟悉了,即使是对于宋代了解的未必是那么准确,但大方向上应该也是了然于胸。“前世”精致的地图那是太普遍了,但这番话从这时代人口中能够说出,而且相当精确那无法不使人肃然起敬。

    辛翁却没有表示什么,只是继续的说下去。“辛某老朽矣,说话已不必顾忌什么。光阴荏苒,从军行伍、行走官场已有数十年,中原大局的迷乱至此已无不敢言。‘迷’在何处?这个且需从政军结构说起。

    始皇划郡县,已革除分封诸侯弊端,治理国家已形成稳定层次。汉唐以来都在加强,国力兴盛有规可循;尤其是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治国方略日渐完善。初时以州府县格列层次,至隋时州治已成稳定,中原周边四十余州可治大局。沈经略曾言,隋之夭亡,不在下层,实乃杨广朝廷过于荒唐。唐虽盛极一时,但又细分为近百州、道,不免过于繁复;为求统治集中,又采用了州、道集权的藩镇节度使,为诸侯凌驾一方形成了隐患。

    本朝太祖立国后,极度消减地方势力,不仅废除藩镇,而且各地军政分置。这从大势上使权力分散,中央朝廷集权大则大矣,然下级政令执行则难以顺利。中原统御区域已比大唐小了若干,可州、道细分更甚,唐之道区域下又分作各‘路’;仅齐鲁一地就分作若干路,且东平、东昌、青州等众多多个洲府军政统领又单独设立互不统辖。若非是朝廷吏部专职官员,仅这种繁复的治理构建就让人云里雾里。如果说这是为了遏制地方势力,消减藩镇独大的缘由,那未免又过于矫枉过正了。”

    这点分析得对极了,北宋比大唐地域狭小许多,可所谓近似于省的各“路”却有增无减,最难以搅和明白的是其中又有许多“州”区划完全不同,可权力却未必就小。州府有知州、府尹,几乎是同地但面积更广大些的“路”又有指挥使官员,征收税赋、转运漕粮、军政统御弄得错综复杂;再加上名目繁复的太监钦差掺和,谁管理谁,谁的权利更在职责,看起来眼花缭乱,想起来都脑仁疼。

    这样地方权力倒是被消减到极致,没有人能对朝廷皇帝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