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 黍离四论【五章】1 (第2/2页)
孙胜二人也是诚恳的向沈云求教。 沈云看着辛翁赠与雷三郎的镔铁宝刀“云影”,慨叹了一声:这老爷子雄心未泯,看来又把你雷圣使做了忘年交。 接着便不再弄玄虚,言道只是探讨,与三人说了起来。 某在十年前写过一文,名为《黍离四论》,那时也就是刚刚算是获罪出家之时。也算是血气方刚吧,身为犯罪之身,却要妄论国事。(黍离者,黍指小米。以寻常食物代言家国大事大概是那时代的一景吧。后世传颂的《美芹十论》,概与此同。芹,实际即指宋人常吃的芹菜。《列子.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后世大文豪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美芹十论》是献给皇帝的,作者他自己谦虚,说这《十论》不过是他自己觉得好,皇帝不一定就会喜欢——就像宋人喜欢芹菜一样——事实上,皇帝的确不喜欢。说到这个“美芹”,人们一般会谈到“黍离”。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自从辛弃疾献了《美芹十论》之后,人们就把“美芹”和“悲黍”共同成为忧国忧民,悲国家之颠覆的代名词了。从此美芹有了特定深远的含义了.。当然,这沈云写《黍离四论》时早了数十年,所思所想应该还没有这么复杂。) 本来那时就已经身犯“花石纲”,这倒霉的《四论》更是火上浇油,虽然有师傅罗真人和大师兄林灵素等人罩着,仍然不得不远走西域。沈某悲愤之余也就将其付之一炬,不过但还是本性难移吧,每每仍免不了要唠叨几句。时间长了,自己饶舌都没劲了,最后就剩了四句话,直至干脆就剩这八个字。
反正如今老沈是方外道人,管他皇帝、辽王、狼主什么的,大不了疯老道一句妄言尔。北渐东迷西分南平之言,是咱老沈酒后乱指天下四方局势和趋势。这东迷么,辛老爷子比沈某分析的要清楚:朝廷无志、官僚贪厌、民心散杂,迷乱已深。北渐南平老辛翁也述说的差不多,这位老友可是吃定了钢刀的饭,跟我那位叔父一样,没了舞台一样要忧国忧民。 唉,南平南不平。大宋以中原为本,可是内部涣散、外部被高压侵扰,真正安定的后方倒是南面。江南、江南以远,包括岭南、百越,海外的澎湖、流求(台湾宋称)、海南琼州等地,还有安南、大理等属国,难得的得到了较为平静的生息。不过朝廷治理薄弱,大多成了流放贬官的去处,危机也是十分明显的。一是有着一旦出现叛乱就可能分崩离析的隐患;二是民心更加散乱,万一中原有变那里也难以成为起死回生的根基。 北渐就比较明了了。大辽国立国百余年,土地广大,民风血气,跟中原相比一直是上升态势;尤其在武力方面,铁骑雄劲,纵深广大,胜大宋多矣。当然现今辽国势衰,不过北面的女真金国情势也是一样的。咱以前的《黍离四论》北渐指的是大辽,现在倒可以移植到那新锐的女真身上,哈哈,这倒是简化成箴言谶语的妙处。东迷是愈加迷乱,而新崛起的女真人则可能不只是日渐强大了,后世堪舆啊。 时局变化较大,“北渐”沈某已难说的备细,也许小师弟柳如风或许更有见解。还是说西分,这个沈某更有凭据,近数年来沈某的落脚点大部分还是在那边。 西分者,于局势和趋势而言,指的是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党项人的西夏国从华夏分出去立国;其二是指横亘在河西走廊的西夏国将汉代就已经并入中原的西域广大土地与中原分割开来,这对中原国力的影响是巨大的。 不过沈某也已经注意到了,你华盛天道的力量已经西出,神机军师朱武、花和尚鲁智深某也已经见过,那也都不是易于之辈。从某种意义来说,沈某倒是可以省口舌了。 …… “好啦,咱沈某这快要腐烂的《黍离四论》也算是和盘托出了,让天道的首领们见笑了。”天色已晚,沈云做了结语:“听说辛翁那里搞什么煤铁矿业,这东西对咱的思路,沈某更想去那里看看。” “天色已晚,这哪是行路的时间,再说……”公孙胜赶紧站起来拦阻。 “沈某餐风露宿、四海为家,哪管得晓行夜宿那些俗世之规。”看起来这位沈道爷还真是要走一般。 雷三郎朝吴用一使眼色,二人站起来抓住沈云袍子说道:“不可行、不可行。今日只是我等略作闲聊,明日才有我华盛天道各首领会齐来参见;你一清师弟也将要以国教身份应接道长,不可废弛也。” 公孙胜也拉住道:“就是强留,也一定要留住师兄,我今日绝不放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