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帝国征服史_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七 (第2/4页)


    两个营队间的距离不算太远,中间有一个并不高的小山丘,离刘健这边更近一些,山坡的角度很平缓,不会影响燧发枪的发射,如果坡度较大的话,燧发枪的枪口向下倾斜会让子弹滑出——滑膛枪的子弹口径都是小于枪管口径的,只能平射或是朝空中开枪。

    回到营队后,队伍已经集合完毕,六个连队全部按照四列横队站好,军官们站在队伍的右侧,军鼓手夹在三个连队的中间,士兵们已经装填完毕,上好了刺刀。

    雪亮的环套式刺刀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应和着蓝色的制服,似乎给枯黄的冻土带来了生机。

    对面的营队也已经整队完毕,也是按照正常的队形排成一列,没有战役的突然性,也就没有了伏兵或是侧翼偷袭的机会,这也最能体现指挥官的临场应变能力。

    如团长所说,如果打成一场无趣的对射战,那就不必浪费这些火药了,毕竟硝石可是工人从发酵的粪便中提炼出来的。

    “军鼓手,开始吧。横队,前进。”

    随着激昂的鼓点开始敲击,连队的笛手也开始吹奏,按照cao典中每分钟七十步的速度开始缓缓前进,整个营队以一个三百多米长的横面向前推进。

    “对面已经开始行动了,营队长。”

    王征夷看着缓缓推进的对方营队,沧桑的脸上没有其余的表情,淡定地如同这初春冻土上的石头,面对副官的提醒,缓缓说道:“那个山坡离他们更近一些,没必要争抢,而且这只是营队间的对抗,不必考虑骑兵的突袭和炮兵的轰击,他们的行进速度可以很快。

    看来还是老样子啊,横队防御,等着我们去进攻?嗯,中规中矩的年轻人,现在看不出什么的,如同cao典上一样机械和完整。

    让他们先做好防御,我们再进攻吧。军鼓手,吹奏,横队前进。看来又是一场无趣的对射啊。”

    经过几分钟的行军,刘健的营队已经到达了那个小山包,而双方的距离不过五百步了,第一营队的推进速度很缓慢,显然在等待刘健布好阵型再选择进攻方式。

    如果双方都是横队,到时候考验的就是连队军官的意识,能否把握住装填的时间差和距离产生的命中率差别。

    山丘的右侧有一个连队,山丘上有一个连队,其余的四个连队都被刘健放在了山丘的左侧,士兵们并不紧张,这对他们而言不会带来任何的伤害,和平时的射击训练没有什么区别,参谋人员已经拿起了纸笔准备计算伤亡人数。

    “横队是最简单的防御,但他把全部的部队都展开在一条线上,显然是抓住了训练的漏洞啊,不需要防备骑兵,也就不需要在后面布置预备队,看看王征夷是怎么进攻的吧。”

    团长拿着望远镜观察着两个营队,现在什么都看不出来,况且营队的战斗就是如此无聊,不是大规模的会战无需考虑侧翼,因为横队的移动速度很慢,一旦转变方向对方也会很快做出调整。

    王征夷看了看刘健的队列,已经找到了破绽,在他看来雏鸟就是雏鸟,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四列横队?cao典中是规定四列横队以方便补齐第一排,但死啃书本的东西不会成为优秀的指挥官。想用山坡作为中坚的防守,却把部队拉成横队,重心放在左翼?年轻人啊,你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王征夷笑着对身边的副官说着,在他看来刘健就是机械式的教科书般的营队防守,以宽线横队形成对射,争取让他惨胜而保持一点荣誉和脸面。

    “如果是我决心防守,我会将部队分配到山坡的两侧,预留一个或一个半连队在山坡的后面,真正的战场会有炮击的,山坡可以阻挡实心弹丸的打击,也可以迅速支援左右翼。

    他这样平均分配到一个正面,一点突破就是全线溃败,真不知道他在黑龙江畔和俄国人是怎么打的,难道俄国的军队这么差劲?”

    副官笑道:“报纸的宣传嘛,您也知道。或许俄国人只有几十个,而那里有咱们的一个连队加上那群自由民,如果这还战败,那个连队指挥官就可以自杀了。”

    “或许吧,命令三四五六连队继续前进,呈三列横队,拉宽横面,各连队间的距离稍微拉大,保证和对方的宽度相同。

    不要担心,年轻人没有胆量突袭我们,他们也没有骑兵,一二连队跟在三连的后面,准备在他们的右翼突破。”

    王征夷的营队在距离刘健他们营队三百步的地方停了下来,看着呈一条横线排列的对手,在第一排放置了四个连队,排成三列,而横队的宽度也和刘健的营队差不多。

    其余的两个连队放在了左翼,在第一排后面相距大约二十步。刘健营队所在的山坡上只有一个连队,因为山坡的阻拦,用三个连队的局部优势消灭掉山坡右侧的那个连队后,山坡上的连队同时面对着正面和右翼的压力,必然也会崩溃。而刘健左翼的四个连队因为山坡的阻拦不可能迅速支援右翼,一旦侧翼突破就是全线的崩溃,这也是横队的一个巨大缺点。

    “上尉,显然王征夷是准备攻击我们的右翼,我们是四列横队,他们是三列横队,正面宽度即使他抽调了两个连队到我们的右翼,宽度还是和我们一样。

    现在距离只有三百步,三分钟后他们就可以向我们发动攻击,我们应该调动一个连队迅速到右翼,不然一旦右翼被突破,整条横队都会崩溃。”

    副官的建议是合理的,但却并不实用。如果抽调左翼的连队到右翼,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山坡上的连队向右移动,而其余部队依次向右,但这样很可能引起混乱,这个时代的纪律还不能做到快速转向中保持横队。

    保持住的线列是排队枪毙的精髓。

    另一种方法就是将最左翼的连队抽调到右翼,但宽大的正面有将近三百米,从最左翼整队后出发到达右翼的时候双方应该已经接火,右翼的连队面对对方三个连队的袭击能不能坚持到左翼的支援都很难说。

    山坡右侧的那个连队是李沐的,通过几次交谈刘健发现李沐是个合格的连队指挥官,对于距离和装填时间差掌握的很好,所以刘健将李沐的连队放在了右翼,这次战斗的关键。

    站在山坡上,看了看已经斜面推进的对手,刘健笑了,看来斜线推进战术华夏的军官已经掌握了其精髓——用局部优势形成突破,从而大乱薄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