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少年行_关于施里芬计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关于施里芬计划 (第2/3页)

 (本章未完,请翻页)能抵挡的住法军吗?这的确是一个赌博,史里芬自己也很清楚,但他的理论是只有敢于冒险才能扭转在战略上的不利。而毛奇却认为此举过于危险,万一左翼被攻破那么将使法军直接侵入德国本土并切断右翼主力和后方的一切联系,到时候别说是在西线取得决定性胜利甚至连防守本土都将十分困难。于是小毛奇违背了前任的意愿加强了左翼的防守力量。小毛奇这样做有两个打算:一个是可以使左翼变的更为安全,另一个是可以根据情况考虑从两翼将敌人合围。这时的计划可以说是既非“坎尼”型也非“鲁腾”型了。于是一九一〇年,他取消了从左翼抽调两个军增援右翼的计划,并将六个补充师集中在梅斯的附近。最后当新编成了九个师之后,他又把其中的一个师和从东线上抽回来的一个师增加在右翼上。毛奇最终放弃了通过荷兰南部林堡省的想法,而把更多的兵力集中在比利时并准备在第一时间奇袭著名的比利时现代化要塞“列日”。当时德方七个集团军的最初兵力部署遂有如下述:

    (一)第一集团军,司令为克卢克将军,司令部设在格里芬波希,一共为七个军,三个骑兵师,和三个国民兵旅,总计32万人。为部队的右翼的末端,开战后应进到艾克斯-拉-卡培里,然后攻下布鲁塞尔,从西南方向迂回包围巴黎。

    [转自铁血军事miltiexu/]

    (二)第二集团军,司令为比洛将军,司令部设在蒙特乔依,一共为六个军,两个骑兵师,和两个国民兵旅,总计26万人。应攻占列日,然后进到华费里—那穆尔之线协同右边的第1集团完成对法军的包围。

    (三)第三集团军,司令为豪森将军,司令部设在普流姆,一共有四个军,和一个国民兵旅,总18万人。到达那穆尔和吉弗特一线,和第二集团军其头并进,压迫法军。

    (四)第四集团军,司令为符腾堡公爵,司令部设在提里费斯。一共为五个军,和一个国民兵旅,总计18万人。应向西前进到弗拉梅—艾提尔特之线。

    (五)第五集团军,司令为德国皇太子普林斯,司令部设在萨尔布流肯。一共为五个军,一个师,两个骑兵师和五个国民兵旅,总计20万人。其左翼留在提翁维尔,其右翼右翼通过阿登南部山区。

    (六)第六集团军,司令为巴伐里亚王子的鲁普雷希特,司令部设在圣艾弗尔德;一共为五个军,三个骑兵师和四个补充师,总计22万人。应进到莫斯河上,攻击法军并将他们钉住。

    (七)第七集团军,司令为希林根将军,司令部设在斯塔斯堡。一共为三个军,一个师,两个补充师和四个国民兵旅,总计12万5千人。应进到莫斯河上,或向洛林实行反攻。

    [转自铁血军事miltiexu/]

    在东线方面,大致还是依照施利芬的老计划,一共保留着四个(现役的和预备的)军,一个预备师,一个骑兵师,和一些国民兵单位,共计大约是二十万人。毛奇主要同总参谋部第一军需长施泰因将军(因做事拖沓迟钝于1911年被解职)和进军处处长鲁登道夫少校探讨了他对原计划的修改。协助制定新计划的鲁登道夫对毛奇的新计划作出了极好的评价。

    毛奇为了能使新的计划能够顺利的实施在战争到来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与奥匈帝国总参谋部及其总参谋长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元帅建立联系,使维也纳在战前了解到德国将在两线战争中首先在西线取得胜利,而后再全力对付东线;努力与海军司令部协调陆海作战计划,使战争开始后海军能立即配合陆军动作;与鲁登道夫共同要求组建新军并加强野战炮兵以及航空部队,1912年国会批准组建两个军(他们的要求为3个);要求国会增加“国防费”等。但是取得的实际效果却很有限,奥地利虽然已经知道战初德国会西攻东守但是仍然制定了南攻北守的计划,打算先以速战速决的方式解决塞尔维亚。与本国海军的合作也同样是欠佳海军甚至拒绝与陆军进行经验交流。这种对内和对外的不协调,在开战后不久便产生了严重的问题。相比较法国的行动就要有成效的多了,一方面加强了与英国的军事合作,另一方面也开始与俄国合作,并投资协助俄国发展铁路建设。

    梦想的破灭:

    自从进入20世纪以后,战争征兆越来越明显了。1905年的摩洛哥危机,1908年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危机,1911年在摩洛哥又发生了阿加迪尔事件……这所有的一切使各国都拉满了各自的弓,大战一触即发。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同行的夫人遇刺,巴尔干的火药桶终于要引发世界大战了。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次日俄国发布了总动员令时一切“局部化”的希望都破灭了。两天后,柏林向圣彼得堡和巴黎发出最后通牒。俄国被命令要“在十二小时内停止对奥地利和我们的每项战争措施”,并“明确地通知我们”。对此沙皇尼古拉打电报给威廉:“了解到你是被迫动员的,但愿从你那里得到象我给你的同样保证,即这些措施并不意味着战争,我们将继续谈判……”柏林的答复是在8月1日的宣战。在给法国的最后通牒中,德国要求法国通报他对即将爆发的德俄战争的态度并限法国18小时之内给予答复。英国方面格雷大臣建议,只要俄奥德之间还存在和平解决的希望,法国应当在军事上保持中立。8月2日法国为了表示和平意愿下令边防部队后撤,但是德国的巡逻队却开始进入卢森堡境内。于是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接着便是一连串的宣战……奥俄德法英日意等强国均先后被卷入其中。战争形式正如史里芬计划预料的一般帝国被迫同时对法俄开战。

    实施史里芬计划时候到来了。西线,在巴塞尔和克雷菲尔德之间一共集结了7个集团军,加上上莱因实施掩护任务的部队总共160万人。第1到第5集团军和2个骑兵军准备通过比利时和卢森堡,第6和第7集团军防守阿尔萨斯和洛林。另在石勒苏易格—荷尔斯泰因部署了一个预备军准备应付英军的登陆。而与之对应的是法国在勃第运河—阿登之间部署了6个集团军随时准备进军德国。东线,第8集团军负责牵制俄国的进攻,同时奥地利军也在加利西亚展开准备同俄国的作战。俄国则在此时准备了两个集团军群西南集团军群和西北集团军群,准备好对德奥的进攻。英国也随时准备将远征军派向欧洲大陆同德国作战。

    [转自铁血军事miltiexu/]

    8月3日17时左右,在德比边境格梅尼希附近,德军在未经宣战的条件下

    (本章未完,请翻页)越过了比利时的边境线,开始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