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十九世纪中期安徽基层社会的宗族势力淮 (第1/3页)
安徽庐州府特别是合肥东西乡、舒城、庐江合肥、共辖的三河,以及安庆府桐城、太湖等皖中地区,是淮军发祥和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 淮军主体的前身,是以庐州合肥东乡李文安、李鸿章父子李氏家族、合肥西乡三山周公山张荫谷、张树声父子张氏家族;大潜山刘铭传刘氏家族;紫蓬山周盛华、周盛传、周盛波兄弟周氏家族以及三河潘璞、潘鼎新父子潘氏家族为首的皖中团练。皖中团练自保由来已久。咸丰三年(1853),李鸿章受命回籍倡办团练时,即在原有的各支团练中集勇编练,出队征战,直至七年(1857)李遭妒被参,回乡为亡父补行“守制”,各勇纷散乡里。张荫谷张树声父子以为“练勇散处可御小寇,不足御大敌”,遂于周公山下殷家畈筑堡,阻河环山以为险,“远近归者万计”。“邑人刘铭传、潘鼎新、周盛波、盛传及董凤高等均相率筑堡坞峙糗粮储械”,“百里之内,互为声援”,“屹立贼薮”中凡四五年。(注:《合肥张氏族谱》卷五,李鸿章《张公荫谷墓表》;《皖志列传》卷七,《张树珊传》;《张靖达公(树声)奏议》卷首。)咸丰十一年(1861),湘军攻下安庆。年底,时为曾国藩幕府的李鸿章奉命募淮勇东征,至同治元年(1862)初,以皖中团练淮勇为主体的淮军组成。经过3年的发展,自同治四年(1865)北上剿捻,到同治七年(1868)西捻军最后覆亡,淮军成了捻军最凶恶的敌人。 然无论淮勇还是淮军,均同捻党、捻军一样,有着深厚的宗族背景。 聚族而居的现象,在皖中尤为突出。如刘铭传、刘盛藻家族自元末明初以来,“群聚而处于(大潜)山之前后左右,不下二千家”(注:《六修刘氏宗谱》卷十六,刘朝班《书先阁学公轶事》。);唐定奎、唐殿奎家族始祖自江西迁来肥南,“支派繁衍,九族克敦,丁口之众,五千有奇”(注:《五修唐氏宗谱》卷四,李宗仁《五修唐氏宗谱弁序》。)。各大家族中多有沦为小康乃至贫穷却仍保持耕读之风的小家庭。如刘铭传“家贫”,却“读私塾”,惟“时有断续”;唐定奎兄弟之父早死,家贫,但世守耕读,虽务农帮工,却通文墨;周氏家族15世、万丁以上,周盛波兄弟则属几十亩地、半耕半读的小康家庭。(注:《六修刘氏宗谱》卷八,《绅衿总记》;《唐氏家乘》卷十五,《五伦公传》;周焘《周盛波家世与轶事》,载于《肥西淮军人物》第109页,黄山书社1992年版。)这样的小家庭势必对于宗族有强烈的纵向依赖性。《合肥风俗记》遂有:“四乡之民,多聚族而居,故宗法极重。每族各设一祠堂,族大者多至四五处,祠内供历代祖先牌位。每届清明、冬至二节,族人群赴祠中祭祀。或族中有重大事件发生,亦于祠中开会决之。祠有田房等不动产,每岁有族中年高有德者管理之,其所得之利息,则存放以谋合族之公益。”“族中规例极严重,颇具自治之雏形”。“族中有不法而败坏一族之名誉者,族人得召集会议,于宗祠中处分之,或罚以金钱酒席,或责以杖,重且至于绞死。”(注:《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而19世纪中期皖中的政治经济状况,同皖北一样更加强化了基层社会宗族乡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加强化了族人乡人对宗族乡族的纵向依赖。 清朝吏治在皖中同样腐败,如龚自珍谓“官益久,则气愈tōu@③;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官吏“每逢听讼,未看词纸,先查粮册,量你家资取得几何。有钱曲可为直,无钱是反为非。”(注:李汝昭:《镜山野史》,《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3页,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连曾国藩都说:“官吏害民,甚于强盗。”(注:王安定:《求阙斋弟子记》卷三,曾国藩《备陈民间疾苦疏》。)庐州府驻绿营兵庐州营属寿春镇,兵力比皖北更弱,共马步兵350名,却须负责庐州府城守汛、合肥县汛、巢县汛、无为县汛、梁县镇汛,还要派兵分防每县以下各十数小汛。由于差cao不分、军政不分等弊病,绿营军纪弛废,斗志涣散。合肥竟“有戍兵自江上来,鬻烟土于市”,问之,坦然作答道:“炮药所易也”。(注:徐子苓:《敦艮吉斋文存》卷一。)至太平军一路攻到皖中,号称兵力最强、防备最严的省城安庆,“随到随下”,其他“所过郡县本无所谓守,亦无所谓陷,望风奔溃,一切财物粮米全以资贼。”(注:《周尔墉日记》,载于《江浙豫皖太平天国史料选编》第378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过后近一个月,沿江各州县仍为空城,“俱无官长”,地方之事“无官料理”(注:《向荣奏稿》,载于《中国近代史料丛刊》,《太平天国》(7)第59页,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太平军未及之地亦大乱,桐城“知县某莫知所往,jianian民蜂起,百十成群”(注:《柏堂集》次编卷六,《马征君传》。);合肥知县某竟开狱放囚,“赏给钱文,以为盘费”(注:耕石老农:《皖碧吟》,载于《太平天国史料丛刊简辑》(6)第426、428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谢家大户谢四老虎“招纳亡命,联络十余村庄”,“建旗称顺天王,刻期攻城”(注:方江:《家园记》卷二,载于《安徽史学》,1986年1期。)。政不能料理民事,军不足保卫平安,各宗族遂纷纷结寨自保。而各团各堡又互相攻杀争雄,各族各姓亦互相需索抢掠,致安徽巡抚李嘉端称皖中“遍地皆贼,遍地皆抢,蹂躏至于通省,蔓延祸及天下”(注:李嘉端:《皖抚疏稿》,载于《太平天国北伐资料选编》第172、139、167页,齐鲁书社1984年版。)。 皖中地区人口多,耕地少。据嘉庆二十四年(1819)统计,安庆府与庐州府的人口总数分别居安徽省第一位与第三位,其中安庆府桐城县以2,216,052人、庐州府合肥县以1,831,409人高居全省各州县第一、二位,相当于全省州县平均人口数3~4倍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