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一回 新政展望 (第1/3页)
皇太子朱常洛居住东华门内的慈庆宫,李彦以锦衣卫百户轮值,汪文言也着锦衣卫服饰一同前往,正逢朱常洛探视无果,丧气而回。 汪文言找到东宫伴读王安,对他道:“殿下还是未能入内探视?” 王安面白无须,慈眉善目,长得比较宽厚,此时却一脸苦恼:“殿下在门外守了半天,不曾得到召见。” 汪文言看了一眼门外,压低声音说道:“这不是皇上的本意,是有人从中阻挠,现在时关键时刻,殿下必须要想法见到皇上一面。” “如之奈何?”王安苦着脸摇了摇头,明眼人都知道是有人阻挠,但阻挠能够成功,也因为万历不喜欢朱常洛。 就算无人阻挠,要依万历的本意,或许也不想看到这个他不喜欢的儿子。 万历一直想立福王朱常洵为太子,继承大统,这就好像大户人家传家产,家长总希望给自己宠爱的孩子多留一点,郑贵妃和万历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在他们看来,这天下本来就是朱家的私产。 要不是朝臣一再促请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这废长立幼恐怕早就上演了。 虽然说万历朝党争厉害,不过在立太子这件事上,只有态度激烈与否之分,立场都还是坚定的。 朝臣们认为,国家是公器,天子无家事,立储自然要按照祖宗传统,也就是规矩来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而不能以亲疏或其它标准来代替。 在李彦看来,一套严格的继承制度,确实非常必要,至于“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是否合理。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其实最大的不合理就是这种家天下的世袭制度,但是既然存在了,作为朝臣就应该去努力维护。 王安也知道。现在太子朱常洛地唯一希望。就在于朝臣地支持:“不知外面地诸位大人可有办法。” “汪某正是为此事而来。”汪文言凑到王安身前。谨慎地说道:“周大人、左大人、杨大人他们说了。将会联络群臣。明日黄昏。公公可请殿下再去宫外等候。由群臣力请入侍。等到太子殿下进宫。便想法留下。” 王安沉吟片刻。点头同意:“如此。联络朝臣之事。便拜托文言你了。”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王安与汪文言都知道这是机会。对于王安来说。他是太子伴读。东宫首领太监。只要朱常洛登基。未来前程可期。而若是失败。他也会与朱常洛一起。堕入无底深渊。 “三娃。东宫地守卫。全看你了。”汪文言临走之时。又嘱托道。 “汪兄放心。只要李某还活着。慈庆宫便不会短了一草一木。”李彦知道。这也是他展示立场地时候。虽然对于政治斗争有些迷惘。表表决心还是会地。 王安脸上这才露出一丝笑容:“咱家听说李大人与阿校亲厚。日后有什么事,但对东宫讲来无妨。” “公公放心,有事只管吩咐,”李彦拱了拱手,认真地说道,这时候就是相互拉拢与许诺,反正李彦知道朱由校肯定会当上皇帝,他地老子也应该没有问题。 李彦的到来,让朱由校喜出望外。虽然是值守的亲卫。也不能随便深入宫禁,朱由校就不时跑来找李彦。一会向他展示拼图的技巧,一会带着他的弟弟meimei过来,向他们介绍李彦才是拼图的发明者。 十一岁地朱徽妍、九岁的朱由检、八岁的朱徽倩,看着这些羞羞怯怯的少年男女,李彦觉得皇孙皇孙女们也没啥特别的,也就是几个小屁孩而已。 朱常洛的这几个子女,看上去都挺内向的,包括朱由校也只是和李彦熟悉以后,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才变得活泼起来。 李彦就看到朱由校正玩得起劲的时候,听到一个尖细地嗓子叫他,立刻变得噤若寒蝉,向他看了一眼,就垂头丧气地走了回去。 李彦注意到那是一个太监,对朱由校的态度并不客气。 李彦知道朱由校的生母前两年地时候去世,目前是由最受太子宠爱的选侍李娘娘抚养,因为并非自己的亲生儿子,李选侍对朱由校当然算不上爱护,连带她身边的太监也不待见朱由校。 毕竟,她要是日后成了皇后,生出的儿子就是嫡子,同样可以继承皇位。 李彦特意向汪文言、骆养性以及朱由校打听过东宫的太监情况,其中有个叫魏朝的地位挺重要,在东宫仅次于王安,而且也有传闻,这个魏朝与朱由校的乳母客氏有关系。 姓魏,又与客氏有关系,难道这个魏朝就是魏忠贤?李彦本想就近观察一下此人,不过一直都没有机会,而且现在还不是纠缠这些事情的时候。 次日黄昏,李彦护卫朱常洛前往乾清宫探望万历,恰逢群臣在宫内,一齐促请让太子入内,万历这才首肯。其后,朱常洛便留在宫内,尝药试膳。 紫禁城地守卫通常是由各亲兵卫轮番入值,在此非常时候,也进行了调整,李彦一直都留在东宫守卫,虽然气氛紧张,好在并没有特殊的事情发生。 丙申日,宫内传来消息,万历皇帝在宏德殿驾崩,终年五十八岁,在位四十八年。 这位大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在遗诏中以此为无憾,回顾其早年兢兢业业,欲不负先帝所托,到后来因为多病,在宫中静养,废除朝会、政事废弛、边衅渐开、矿税繁兴、征调四出以致民生日艰,不胜追悔,方欲改辙维新而不及,只能期待后人为之。 李彦不清楚这份遗诏是不是万历的真实的意思表达,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万历的这些检讨,也正是朝臣、后人指责他最多的地方。 万历在这份遗诏中,提出了一些过去大臣们要求,他没有同意的事情。譬如废除矿税及新造织造烧造;因此而被罢职的官员给予起复;发内库以犒边等。 遗命封皇贵妃郑氏为后,并以太子朱常洛承嗣皇位,要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