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工_第一四五回 血色战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四五回 血色战场 (第2/3页)

不影响建奴用车为身后的弓箭手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然后缓缓推进。

    弓箭手紧随车向前移动,在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更加靠近城墙,意味着即便是抛射,也能造成更加精准地打击和更大的杀伤。

    崔石头看着战场形势的变化,也迅速做出了调整。到目前为止,这种车推进也在参谋部的战术范围之内,复辽军自然有相应的对策。

    “放近了再打。用火炮、手雷、地雷,还有长枪手……”茅元仪双手按在城垛上,看上去有些紧张,这个熟读兵书的风流书生,与大多数复辽军的将士一样,此前从未上过战场,算上第一次金州会战,这也不过是第二次。

    第一次金州会战,复辽军用计伏击建奴金州军主力。占尽优势,刘爱塔的金州军不仅军事素质差,斗志更差,战斗的烈度与眼前根本不能相比。

    火炮轰鸣、箭矢飞舞,这才是真正地战争,冷热兵器共存,依然还是冷兵器占据着主导的战争。

    东城,崔石头迅速按照作战方案做出了调整,火铳手迅速消失在矮墙后面。其中两个旗转身离开,远离建奴弓箭手抛射的范围,在长枪手地身前列阵。

    还有一个旗都钻到水泥板下面,找好自己的位置,然后将火铳伸到矮墙上留出的射击孔中,也不管墙的那边是个什么情况,装好了弹药便开火射击。

    也有的装好弹药,等着建奴一轮抛射结束以后,迅速露头打上一次。

    与队列轮射相比。这种打冷枪的方法显然是威力大减。建奴那边士气大振,纷纷鼓噪起来。更多的杂兵从车后面冲出来,搬开障碍物,或者将障碍物推进护城河,准备填河进攻。

    而在弓箭手的身后,更多的车、重步兵、弓箭手和骑兵都在缓缓压上,看样子建奴是要在东城发动总攻了。

    车让火炮地作用锐减,只能从洞眼射击的火铳也不能造成太多杀伤,建奴竟然将战场形势一举扭转。

    “进攻总是掌握着主动,而防守只能是被动的,”李彦的脸色也严峻起来,这不过是五千建奴,看上去东城的战术设计已经岌岌可危。

    如果放近了打,固然能够杀伤更多建奴,但选锋营也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要不要让破虏营在西面打一下?”王国兴看了一下西城,那些只是用来牵制的汉军,早就被打了下去。

    “破虏营在西城只有三个哨,两千人,”茅元仪担忧地说道,毕竟建奴有四五千骑兵,虽然主力在东侧,但要调往西侧,也就是片刻的时间,在兵力的调动和机动能力上,作为进攻方地建奴占据着绝对优势。

    “打出去!”李彦扶着城垛,大声说道,参谋部虽然针对建奴可能集中主力,盯着一个方向猛攻的计划,但是建奴的轻敌,让李彦决定派出灭虏营,准备抄截建奴的后路,此时再调回来显然来不及。

    某种意义上来说,因为建奴的轻敌,李彦也轻敌了,或许是兵力上的优势,更或许是对火铳、复辽军先进的战术优势的信赖。

    直到这个时候,李彦依然相信建奴即便是倾其所有,也未必能够打得下东城,但正如建奴不愿意付出太大代价一样,李彦也不愿意复辽军遭到太过惨重的伤亡。

    “命令破虏营从西城出击,不能让建奴肆无忌惮地攻击东城,三个步兵哨全部出击,城防交给金州营,建奴也抽不出人手进攻,告诉巩永固,西城要是丢了,唯他是问!”出击地方案也有做过,普遍认为风险过大,但在这样地情况下。李彦也只能准备试一试。

    “金州城头的火炮,全力支持东城,包括红夷大炮,”李彦决定豁出去了,这不是保留实力地时候。

    “将破虏营的右掖也调往东城,我倒要看看。建奴的骑兵怎么冲上来,”李彦道。

    “那金州城就只剩下一个哨了,而且是长枪手,”茅元仪提醒李彦说道:“还有协守各门的金州营的兵丁。”

    “足够了!”李彦拍了拍面前地城墙上的砖石七百长枪兵防守一里许的金州城北墙,差不多两尺多可以站一个人,移开三丈多高的城墙,足够撑上一段时间。

    再说建奴在东边的阵势已经来开,想要转移过来进攻坚城,也不容易。

    此战的胜负。还是在东城,就看东城能不能在增援过去之前,挡住建奴地攻势。李彦对此深信不疑。

    相关的命令很快被传达下去,骆养性当即大喜,一阵风似地从指挥塔冲了下去,同时召集军队的号角声也响了起来。

    西城正面虽然还有些游骑,但并不能对破虏营造成威胁,两个哨的长枪兵,以及一个哨的火铳手,迅速在最为突前、也就是中间的那个棱后面集结。

    东城,建奴的步兵已经清理出宽达十余丈的正面。背着装了土的布袋,或者推着装土地小车,蚂蚁一样从车后面冲了上来,将土扔进护城河。

    最前面的火铳手已经全部被撤到几丈远的第二道墙后面,按照李彦地构想,这两道墙填实以后,才会形成未来堡垒的主体,现在这两道墙,不过是轮廓而已。

    东城比西城要短很多。不过一里多长,只有一个突出的棱,东面在一座土山上建了城堡,算是半个突起,从那一侧的矮墙后面,可以保护凹陷的谷底,但对进攻棱尖的敌人,只能用火炮牵制。

    第二道矮墙差不多就在突起的棱的中间位置,正对着棱尖。差不多与棱的角平分线垂直。墙要比第一道墙略矮,在这道墙后面。崔石头排出了整整一个哨地火铳兵,还是呈五排站立,一排一百三十人,拉开近四十余丈的紧密队形。

    在火铳手的身前,是架在墙上,一字排开的五门轻型火炮,而在他们的两侧,则布置着近十门各型野战炮,第一线的火炮,差不多都被集中起来。

    火铳手的身后,则是同样排列的重装长枪兵,一个哨在前,一个哨在后,分布在两侧。

    崔石头手上本来拥有两哨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