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大宋_第二百一十七章:启蒙教育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七章:启蒙教育 (第1/2页)

    说到孩子的启蒙教育方面,赵富贵觉得应该提前让三字经问世了,也只好对不住一百年后的王伯厚先生了。

    三字经无疑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启蒙教科书,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正确人生观,知礼仪,明廉耻,知历史,明进退,讲明,守道德的典范。

    说干就干,赵富贵对妻子谢金莲说道:“我突然想起来,应该给孩子们编一部启蒙识字的教科书,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孩子们识字的乐趣。”

    “官人早就应该这么做了,这些小家伙们,总是对识字没有太大的兴趣,甚至还有些排斥,如果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教他们识字讲道理,肯定会有效果。”谢金莲娇笑着说道。

    “哦!是那个小家伙又调皮了,子不教,父之过,看来我是时候摆一摆父亲大人的架子,狠狠的打他们的小屁屁了。”赵富贵也来了兴趣笑着说道。

    “还不是老大和老三二个带的头,一想到这二个家伙,妾身的头就痛。明明官人是一个书生,这二家伙却一点都没有遗传到你的学问,整天打闹着,还要拉着老五,学什么桃园三结义,明明就是亲兄弟,还用的着结拜吗?真是把妾身都弄的哭笑不得。

    偏偏我那爹爹,他们的外公还得意的笑的嘴都合不拢,说什么随谢家的老祖宗一样,将来也能在战场上杀敌,封妻荫子什么的。”谢金莲大倒着苦水说道。赵富贵走进了书房,谢金莲亲自磨墨,赵富贵铺开宣纸,提起毛笔,沾上了饱满的墨汁,挥笔写下了三字经三个大字。

    “官人!你难道要写经书来研究佛法吗?”谢金莲大感惊讶的问道。

    “非也!这是编给小孩子启蒙用的诗书,三个字为一句,通俗易懂又好记,读来朗朗上口,里面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内容,你等下看我写完了之后的内容,便明白了。”赵富贵笑着说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赵富贵一边在写着,谢金莲在一旁边看边念着,赵富贵写一句,谢金莲便念一句。

    “官人的才学真不是别人能比的,编给蒙学儿童的启蒙诗歌,也比一些所谓的大才子写出来的诗词,要好上几分。”谢金莲由衷的夸赞道。

    赵富贵听了有些心虚,这下是历经八百年考验的三字经啊!被称为华夏的化瑰宝,可不是一般的才子能够写的出来的东西,自己剽窃了他人的成名之作,也不知道一百年之后的作者本人,会不会气的干脆不到这世上来走一趟了。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於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於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火水,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名句读。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