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天下粮仓 (第2/2页)
这样吧,粮食由海商黄氏承运,至于运费方面,你们自己跟黄氏商量。另外,我定海军要收二成的过路费。” 黄氏,现在是定海军最大的合作伙伴。他们现在有大型货船数百艘,商业往来与倭国,琉球,台岛还有南亚各地。可以说,凡是有定海军舰队出没的地方,就有黄氏的商船。 由于黄氏是定海军的第一个生意伙伴,刘致远给他们很多优惠的条件,不但利润抽成比别的的海商少,一些特殊的行业也只对黄氏开放,比如说军火贸易,定海军卖给倭国的军火,一般都是由黄氏代为收钱。黄氏将倭国的白银运到回到大陆,再换成黄金支付给定海军。另外,奴隶贸易也是黄氏的主要业务,倭国的俘虏,全部都是黄氏代为贩运到台岛出售。 现在,黄氏又主营朝廷的海运业务,想不发财都难。要知道,江南的粮食一般只卖到一石大米一两银子。运到辽东,最少可以卖到二两一石,利润是百分之百。 其实,二两一石还是刘致远采取压价保民生之后的结果。两年前的嘉靖三十八年,辽东大旱,斗米至价银八钱,民饥死者十八九。斗米八钱,就是八两银子一石大米。白银八两一石米!这是天价!倭寇一平定,刘致远马上组织商队组成运粮队,从浙江运米北上,解救辽东的饥民。 辽东地广人稀,本不应该出现缺粮的状况。只是辽东地区的农作物每年只有一次收获期,与江南地区的两次收获相比,粮食产量自然低下。如果遭遇灾年,产量就会更低,米价也就随之上涨。 另外,辽东军粮来源主要仰仗明朝从山海关一路运输饷银,江南地区的米粟,经过漕运到达京师,再由京师运抵辽阳。这一路走下来,运费都不知是粮价的多少倍了。而且辽东屯兵近十万,人吃马喂,一年要消耗数十万石粮食!
粮食!粮食! 民以食为天,兵以食为命。自古当兵吃黄粮,天经地义。你不给粮饷,他就抽刀造反。为了辽东的安定,定海军可谓是用心良苦,无私地为无能的北京朝廷解忧。当时,刘致远之所以向北京朝伸手要一千多万两银子,就是为了拿这些银子囤粮食,补上辽东那个大窟窿。 现在好了,东南半岛是产粮之地,阳光与雨水充沛,一年可三熟。如果开发得当,这里就是另一个鱼米水乡,年产粮食数千万石不在话下。 如何开发此地,刘致远心中已有计划,无非就是鼓励当地人多种粮。刘致远相信,只要把这里的粮价稍微提升一点,并且以稳定的价格来收购粮食,这里的民众就会疯狂地开荒种水稻。 稻米囤积起来,再通过海运运到缺粮的地区去,获利是肯定的,关键是不能让百姓饿死。 放走了南京来的使臣,传令兵又来报,说暹罗国派使者前来。据当地人介绍,现在统治暹罗国的是阿瑜陀耶王朝,首都在阿瑜陀耶城,曾经盛极一时。不过,现在向西北部的东吁王朝争战不止,国力日衰。 刘致远比照过地图之后,发现暹罗就是后世的泰国,而那个东吁王朝,其实就是位于东南半岛西北部的缅甸。泰国与缅甸都是东南半岛上的“大国”。它们打起来,对刘致远来说,有利无害。因为战争之地,就是军火商的敛财之地。 刘致远手上还有两千多条落后的火绳枪还没有出手,倒卖给暹罗人,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本着无商不jianian的思想,刘致远亲自接见了暹罗国的使者。和莫朝的使臣的待遇一样,刘致远最后“勉为其难”地与暹罗国达成军火买卖协议:每支火枪,作价一千二百石粮食,商定暂时只卖一千支。 “军帅,咱们现在只建了五个大粮库,根本装不下这么多稻米。”何心隐向刘致远提醒道。 “装不下也没关系,先放船上。现在关键是要加快粮仓的建设,我要让镇远港成为天下粮仓,要有存下上千万石粮食的能力。” “上千万石粮食?那最少要建大粮仓上千个啊。照现在的进度,最少还要用五年的时间才能建成。” “不急,慢慢来,以安全为主。四周的城墙和护城河修得怎么样了?” “护城河挖好了,宽五米,长四千米,可以把整个镇远港围起来;城墙也是四千米,现在修了一半,估计半年之内能完工。” “嗯,不错。镇远港以后就是天下粮仓,是我华夏的救命粮,绝对不可以疏忽。” “这一点请军帅放心,整个镇远港安如铁桶,就算是被数万敌军齐攻,也攻不下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