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6章 天下粮仓 (第1/2页)
经过了数日的磋商,定海军与莫氏达成合议:每支火枪作价一千石稻米,卖给莫氏。当然,定海军的支持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与明朝的一样,就是入海禁止令:非经定海军允许,不得下海通商,更不得出海为盗。 如敢违反,捧得起你也踩得扁你! “小远哥,咱们定海军并不缺粮啊,要这么多稻米干什么?现在还要建很多仓库来储存它们,真是吃力不讨好。”岑慧君看着镇远港的规划图上标着数十个大型粮仓,不解地问道。 “你啊,眼光总是太浅。咱们现在在镇远港广建粮仓,是为以后的粮食贸易做准备。你可别小看这东南半岛,这里开发好了,一年就能产出数千万石的稻米,能养活整个大明朝。咱们现在未雨绸缪,把这里打造成天下粮仓。” “切,现在大明朝都能自给自足,根本就没有必要进口粮食。咱们囤这么多粮食,有什么用啊?”岑慧君很不以为然。 “怪不得人家都说头发长见识短,现在大明朝还不缺粮食,不过很快,整个大明朝就会出现上百万石粮食的缺口。如果我们定海军不帮忙把这个缺口给补上,饿死人都有可能。” “你怎么就这么肯定明朝会缺粮?” “因果关系你懂不懂?现在下西洋的商路就要全线开通了,丝绸,瓷器,茶叶等手工艺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这些东西的价格必然会上涨。百姓见有利可图,当然会大力养蚕种茶开瓦窑,种田的人肯定就会少很多。另外,百姓安居乐业了,肯定会多多地生孩子。种田的人变少,吃粮的人又不断增加,缺粮是迟早的事。” 其实,刘致远还有一点没有说:种种迹象表明,能把大明朝压垮的小冰期气候已经来临了!中原地区将会出现数十年的南涝北旱的灾情,这就足以把整个华夏民族推入饥饿与战乱的漩涡之中。 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正是基于对小冰期气候来临的恐慌,刘致远才会在镇远港大造粮仓,广囤粮食,为灾年来临做好最坏的准备。 “单单是靠囤粮还是不够的,还要尽快从美洲引进玉米和土豆等耐旱作物。另外,还要大规模引进红薯,红薯这种东西虽然不养人,但是种植简单,产量大,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一般亩产可上千公斤。后世的辫子王朝,不就是用红薯养活数亿人口的吗?”刘致远心中暗暗提醒自己。 当然,辫子王朝是不可能再出现的了。刘致远已经派一支舰队负责在黑龙江一带巡逻,女真各部都得老老实实地窝在山窝里跟熊玩。现在,也不知道那个努尔哈赤出世没有。不过,他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了,因为那个叫李成梁的家伙,已经被刘致远干掉了。 话说这个李成梁,刘致远是深恶痛绝的。要不是这个民族的败类遗贼养寇,养出一个辫子党,我华夏就不用留几百年的辫子。这个辫子党统治中华的几百年时间里,除了给中华民族留下奴性之外,数千里的文明积累败得干干净净,彻彻底底。 万世之祸首,该杀! 正是出于这一份痛恨,刘致远也不管这个李成梁出山没有,直接派特战队潜伏入辽,把这个家伙从铁岭绑到军中,一刀劈掉! “军帅,南京遣使前来。”传令兵匆匆来到书房。 “让他们进来。”刘致远示意身边的岑慧君先行离开。 来人一共有五人,一进书房就给刘致远请安,而且还送上了一份礼单。 无事献殷勤,非jianian即盗。刘致远把礼单放到一边,问道:“中原战事如何?” “不太乐观,去年年末,漠北鞑靼部突然大举南下。圣上担心北京城落入外族之手,所以就暂停对北京方面用兵,让北京方面可以腾出兵力来全力抗击外族入侵。” “隆庆还没降吗?他也真是太死硬了,半壁江山都没有了还死扛什么?” “隆庆想投降,不过他手下那些大臣们不想,他们都只想保住自身的权位。一旦投降,他们就不可能再居高位了。” “战事这样拖下去也不是办法,要不这样,定海军把你们把部分军队运到辽东一带。一方面可以向西牵制鞑靼,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南北夹击北京城。” “圣皇陛下英明,我皇也正有此意。不过,兵就不用运了,因为辽东方面的军队缺粮缺饷,现在已经无以为继了。所以,辽东总兵向我皇发信求救。只要粮饷一到,他们就会投降我皇。不过,南京的粮饷要想运到辽东去,就要走海路,这个还要圣皇的批准。” “原来是这样啊。”刘致远沉思了一会,说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