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海上霸主_第163章 称帝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63章 称帝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第2/2页)

下三千人。不过,这值得,也是必须的。这茫茫的大海上,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在没有卫星电话,没有卫星导航的年代,如果没有岗哨,商船遇险没人施救,敌船出现也没人预警,这样是不行的。

    当然,一到台风时节,这些小哨站就会全部回军港避风,通讯也会因此而中断。不过,那也无妨,因为台风时节定远号也要乖乖地窝在军港里,就算是有信息传来,也无法做出反应。

    所以说,这一套通讯网络已经够用了,除非发明了电报系统,要不然也只能这样将就下去。

    “迁都北京?”刘致远一愣,随即微微一笑,说道:“迟早的事,都在意料之中。”

    “军帅,只怕朝廷另有所图。”何心隐急道。

    “他们能有什么所图?偷偷摸摸地造海船?这大陆上所有商人都是我们的眼线,他们瞒得住吗?”刘致远不以为然地说道,在他看来,没有了海军的大明朝,不足为虑。他唯一担心的就是大明朝厉行户籍管理,将海边的百姓内迁,然后老死不与定海军相往来。

    不过,朝廷要是真这样干了,朝廷会死得更快。现在定海军有台岛,有种子岛,有对马岛,有镇远港,有马六甲,有吕宋;很快又会有整个东南亚各岛,还控制了上百万人口。就算是保持现状不再对外扩张,也能活上数十年。明朝国土看似很大,百姓又很多,其实它很脆弱。在海运断绝,漕运不通的情况下,它根本就活不了几年。

    再加上小冰川期来临,北方水草干旱也迫使蒙古鞑靼部南下寻找生计,大明朝内部又是灾年不断。如此内交外困之下,如果没有定海军的海运支持,没有海商的商税收入,它是死定的。

    如果保定帝还是个头脑清醒的皇帝,就不敢在这个时候与定海军翻脸。而定海军又在这个时候趁机多多地捞人,只要捞到个一两千万人口。北起日本列岛,南到东亚各地,立个王朝也不难。

    其实,只要朝廷不翻脸,刘致远也觉得没有另立朝廷的必要。他的心愿并不是当什么皇帝,而是带着一群如狼似虎的东方海狼,像当年的成吉思汗一样,横扫各大洋,把各大洋变为自家的后院。

    等儿子们长大以后,再让他们到各大洲去建立帝国,去开创霸业。他自己就功成身退,在海上默默地辅助儿子们称霸就行了。

    才二十几岁就想着要功成身退,刘致远不禁哑然失笑:“称帝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军帅,咱们不能一点反应也没有。一旦朝廷擅自行动惯了,会认为定海军软弱可欺,以后会更加枉为的。”何心隐建议道。

    “这样吧,让黄家把海运的粮价提三成,算是对朝廷这次先斩后奏的行为的制裁。”刘致远想起的后世国家之间常用的外交手段:经济制裁。

    “属下明白了,马上去办。”

    粮价提三成,朝廷还是要买帐。如果他们自己运,江南的粮食走漕运到北京,再由北京人拉马驮运到辽东,成本会更高。而且沿途饥民遍布,朝廷不派大军押送,这些粮饷还送不到关外去。

    走海运就不一样了,春夏二季,多刮南风,大型海船装粮数千石,顺风顺水,从舟山岛到辽东,用时十几天,成本很低。商船运粮北上,返程时再广招沿海饥民南下台岛,每个饥民送到,还能免去一钱银子的保护费。这也难怪这些海商如此积极地为定海军捞人,利字当头啊!

    这些人在台岛安置不下,就转运到吕宋或者是镇远港。总之,人是多多益善的,人才更是多多益善。不过很可惜,那些读书人很少有来投奔的。哎,这也难怪,定海军官兵的地位最高。士农工商中,工商最吃香,那些自命清高的读书人,还真没法跟定海军“同流合污”。

    不过,这些人来了,定海军也不一定收呢。这些人眼高手低,成天圣人云。那圣人都是两千年前的老古董了,已经跟不上海洋时代的大潮流了。现在定海军辖下的各地,都读《华书》。

    这套《华书》由刘致远主编,陈季立,何心隐,岑慧君等多人合编。从小学教育开始,治下所有人都要完成小学教育,完不成的不分田地。小学教育先从读书识字开始,学习成语典故,中华历史。从小就开始灌输一个思想:我是伟大的、光荣的华人。

    接下来是中学教育,数理化政史地,很庞杂,都是一些框框,由专业的人才领衔主讲,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这跟学徒制教育相似。学徒学成毕业了,一般会承师业。

    最后就是大学教育,不是什么人都能上大学教育的,能上的人都是根正苗红,筛选的条件比皇帝家找驸马还要严格。总之,能上大学的,以后根据立军功的多少,大小也能封块领地。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教育就是贵族教育,是批量生产贵族的地方。其教育形式跟后世的军官夜校差不多,刘致远亲自任教,只有绝对忠诚的军官才有资格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