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海上霸主_第218章 拨乱反正(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18章 拨乱反正(上) (第1/2页)

    八月十三,刘致远正和何心隐商议《民富期刊》的版面设计问题,一个侍卫匆匆步入会议厅,带来了一个刘致远意料之中的消息:就藩开封的周王朱在铤造反了!

    话说这个周王,已经有很多年来头了。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其中二十四人被他封到各地为王。周王就是其中之一。第一代周王叫朱橚,他是朱元璋的第五子,溢称周定王。朱橚于洪武十一年年被封为周王,洪武“十四年年就藩开封”。他在宋金故宫的遗址上,盖了一座庞大的周王府。传到朱在铤,已经传了八世。

    其实,明朝皇帝对藩王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自从藩王出身的朱老四(朱棣)二次革命(靖难之役)成功向侄子夺权之后,各地的藩王就成了朝廷的眼中钉rou中刺,朝廷不但削掉了王府的护卫,还规定藩王必须在地方官的监护下生活,未经允许不得离开封地,如有违反,轻则削掉王爵,重着关入宗人府的大牢。

    在这样的层层的严控之下,各位藩王想造反,那真是难比登天。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藩王当中还是有人能突破这层层阻碍,光荣造反成功的,这其中宁王朱宸濠就是典型代表。

    宁王的老祖宗叫朱权,朱元璋的儿子里,燕王朱棣以善战著称,宁王朱权以善谋著称,当时朝廷也担心两人会合谋造反。

    后来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果然邀宁王一起起事。朱权为朱棣起草檄文,朱棣向朱权许诺:事成之后,我们平分天下。但等朱棣当上皇帝后,却把对朱权的许诺忘地一干二净,朱权希望移封苏、杭。成祖不答应,而是将朱权移封南昌。

    朱权到了南昌后,把原来布政司衙门改为王府。他整日闲坐在府邸内,郁郁寡欢,只是闭门读书鼓琴。不过,他对当朝皇帝的怨恨,还是一代代传了下来,到了朱宸濠这一代,终于开花结果。

    正德年间,朱宸濠袭爵宁王之后,看到整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正德皇帝似乎不太想当皇帝了,所以,他就动了造反的念头。当然,这位仁兄也知道自己手里面没有招兵的指标,所以就因地制宜,利用所在辖区内土匪流氓众多的优势,向社会广泛召集造反人才,最后于正德十四年成功举兵造反。

    只可惜,这位仁兄没有当皇帝的命,造反才一个月,就被心学宗师王守仁给打败。自打宁王造反失败之后,四十多年了,藩王几乎不敢再上演造反的续集,当然,除了现任皇帝保定帝之外,他可是定海军扶植起来的,如果没有定海军,他的命运比宁王好不到哪去,照样是个悲剧。

    现在,周王朱在铤终于耐不住寂寞,扯开大旗,造反了!

    不过,这一次,老天爷似乎是不甘寂寞,也来插了一脚。由于今年北方的夏雨充足,黄河水量大增,河堤不堪重负。最后,决口了!

    黄河是中华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但自古黄河也给华夏民族带来了无数次巨大的灾难。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再加上黄河流域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的开垦放牧和战火侵袭,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自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

    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

    而这一次黄河大决口,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一夜之间纵横整个华北平原,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尽为泽国,受灾百姓不下数百万。

    当然,这其中似乎也是有人为的原因。因为洪灾刚一发生,位于黄河下游的开封就传出了周王朱在铤扯旗造反的消息,这就像是事先导演好的一样,刘致远不禁怀疑:黄河河堤就是朱在铤那帮人掘开的。目的,无非就是把水搅浑,他们好浑水摸鱼。

    这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