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拨乱反正(上) (第2/2页)
,洪灾刚发生还没几天,周王朱在铤就纠集到了四十多万的民丁,这么多人挤在开封城内,誓师北伐,武力进逼北京。造反的理由也很简单:清君侧,靖国难。 这是万试不爽的造反理由,几千年来,地方诸侯起兵反抗中央的时候,用的都是这两条理由。 按说,就这个理由,忽悠自己还行,忽悠百姓,那还真有点难度。因为百姓的政治觉悟可没有那么高,他们才可不管谁当皇帝呢,他们只要有地种有饭吃就行。所以,除了忽悠之外,周王府还拿出了实惠,不但开官仓给饥民饭吃,还许诺一旦打下江山坐下朝廷,人人皆有封赏。这下,那些原本就吃不上饭的饥民就群起响应。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吃饭才是硬道理。 周王造反的消息传入北京,朝廷震荡,文武百官的心中各怀鬼胎,有的秘密谋划着逃奔叛军去了,更有甚者,镇守西安的秦王朱怀埢也跟着起哄,学着周王朱在铤扯旗就反。 西安和开封两大藩王造反后,附近的各州府县望风而降。周王与秦王的灾民大军于山西太行山一带会师,绕开黄泛区,直逼山西太原城。就像是跟事先说好的一样,镇守太原的晋王朱新[土典](这个鬼字,实在是很让人郁闷,明朝很多王爷的名字是生搬硬造的,新华字典上根本就没有这些字,就算是查火星字典,也查不出这些鬼字的出处,而且用什么输入法都打不出来。所以,这个晋王以后就写成了朱新典了,各位看官见谅。要怪的话,只能怪朱元璋了,他规定了老朱家的后代的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必须用金木水火土偏旁,可是这些各类的字实在是有限,龙子龙孙们又不能重名,所以,为了让各位朱王爷能取上名字,也就只能发挥创造性,胡乱造字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与一些叛降的地方官员一道,打开太原城门,把这两路“北伐”军放进了城。
当消息传到刘致远的耳中的时候,陕西山西河南全境,已经落入叛军之手,周王秦王晋王这三路大军集结在太原城,兵锋直指北京城。 三王联合叛乱,其实也算是被逼的。 鉴于庞大的宗室耗费了不知多少国家财富、民脂民膏,如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全国税粮总收入为2285万石,而各王府的岁禄开支就达853万石,占全国税粮总收入的37%,成为国家经费中的最大开支。为了节流,保定帝年初就下令裁减各级宗室贵族的宗禄,并且将一些旁枝的宗亲成员降为庶民。 这下,可捅破马蜂窝了。本来老朱家这些龙子龙孙们大都不劳而获,过着纵情声色犬马的生活。现在突然要自食其力了,这可如何了得,于是乎,叛乱一起,各地的藩王群起响应,大有大火燎原之势。 这不,九边重镇之一的山西大同代王朱廷埼也跟边军守将一起,带着数万边军,也反了。 一时间,中原与西北方面烽火四起,保定彻底地慌了。一方面,他马上把原本镇守在天津卫以防备定海军的亲信军队拉回到北京,拱卫京师;另一方面,朝廷也派出使者,跟叛军谈判,争取和平解决问题。 “夫春秋大九世之仇,小雅重宗邦之义,况以神明华胄,匍匐海贼之下,主仆倒转,横逆交逼,此诚不可一朝居也。惟我大明皇室,弈叶久昌,祖德宗功,光被四海...” 刘致远把这封所谓的檄文读了一遍,面无表情地向身边的何心隐问道:“你觉得这是什么人写的?” “这篇檄文是难得一见的好文章,不是一般的文官可以写出来的,属下觉得能写出这篇檄文的,天下不过数人而已。而这篇檄文的文风跟一个人很相似,如果属下没猜错的话,这个人就是徐渭。” “唉,这天下不自量力的蠢人怎么还有这么多呢?”刘致远将檄文扔到一边,还是面无表情地离开了客厅。 不过,从龙多时的何心隐知道:圣皇这次要大开杀戒了。 地确,刘致远已经打算要大开杀戒了。因为一个稳定的明朝,不断为世界生产各种精美商品的明朝,才是他最想见到的,也是最有利于华夏帝国的。所以,叛乱者,杀! 明朝自己解决不了,这次他不得不亲自出手解决了。 ps:台风影响,被停了两天电,今天终于来电了,呜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