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神雕之本色英雄_第八十八掌 西出阳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八掌 西出阳关 (第1/4页)

    又是一年春风度,残冬过后,又是春天。南方的春天来的要早得多。这不,春节刚过,这里早已经是莺鸣燕啼,柳絮杨花。按照年前的计划,穆青在各方面的情报显示,蒙古人的战争准备在尚未最后完成,至少在今年不会开战的情况下,在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和安排之后,终于又耐不住寂寞,整装上路了。不过这次穆青却不像上一次那样是单枪匹马,除了带着尤莉、方圆因为回去省亲之外,还带了龙女和郭芙,一则穆青想与她们再多亲近亲近,二则也想让她们好好游玩一下,当然穆青还想让龙女和郭芙见识一下逍遥派的武功秘籍,也许对她们的修行有帮助。根据这次行动特点和目的,穆青还进行了其他准备。一是让杨过从丐帮队伍训练的特种部队里挑选了五百名武功较好,性情凶悍的弟子,携带武器,打扮成一般的镖客,分批提前出发,先到西凉、瓜州、肃州一带待命;同时又吩咐李莫愁选了数十名善使毒药的特种兵随后前往,在靠近西域的地界等待着穆青的到来。

    且说穆青一行五人,打扮成一般商旅,出襄阳,经京兆、凤翔、临兆一路先是向西、随后向西北方向行进,虽然穆青并不是第一次路过这里,但是,无论是第一次为了求得功力冒险西行,还是后来功成归来,来去都是匆匆,根本无暇观赏这大好景色。倒是这次,穆青是万事具备,而且美人在旁,虽然这次出使西域相当重要,但是因为没有非常具体的任务,因此大家并无任何心理负担,搞得这次行路到有点像是游山玩水的样子。经过半个月的行路,出临兆向北渡过黄河,来到了达卓啰和南军司所在地,如果穆青没有记错的话,稍微向南一些,就应该是后来西北重镇兰州。这里河川平缓,山高林密,可谓险关绝地。一到河西,到处见到的是战争的遗迹及其有关传说。在黄河南岸的时候,穆青还特意与大家一起观赏了西汉大将霍去病的驻军之所,当地人称为五泉山的圣地。但见五泉齐冒,泉水叮咚,一幅诱人的景象。据说当年西汉名将霍去病率大军西征,长途跋涉来到山下安营扎寨,但是就是找不到水源,士兵干渴的嗓子冒烟。霍去病见状豪气大发,马踢踏下,飞泉爆出,一下解决了这一问题,士兵一起狂呼,以为天意。如同神话传说,经久相传,至今人们仍在津津乐道。

    经卓啰和南军司、西凉府,然后到达了甘肃军司所在地宣化府。继续向西北行,经肃州、瓜州、最后到达河西四郡中最西面的沙洲(现在的敦煌)。虽然因为五代之乱以及随后的西夏和蒙古占领,汉人王朝的足迹早已失去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丝绸之路被迫中断,这里曾经作为丝绸之路的最重要的口岸更早已风光不在再,失去了往昔的繁荣喧嚣,但是仍然不失其庄严和恢宏,周边的那些名盛和古迹还是让人流连忘返。穆青他们观看了鸣沙山和月牙泉,甚至还化了几天时间,赶到了莫高窟去瞻仰了一番,感觉了一下那些无数的善男信女、王公贵族、豪商富贾在弘扬佛法,谋求来世的虚幻中,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投在这些不发一言的菩萨和佛经之上的神圣和虔诚,也算是不虚此行吧!遗憾的是,这些菩萨和佛经从来也没能够保证汉地百姓蒙受异族的屠杀和清洗,搞得一次又一次地丧权辱国,成为人家刀下之鬼。所以穆青对这种过于相信命运的主张和看法是不敢苟同的,也不相信这些东西真能够保佑后代子孙的长治久安,尽管他对于这些人的虔诚和毅力非常佩服,但是他自己认为,任何事情如果办得过分了,就适得其反了。因为信仰固然重要,但是在武备不修,外敌虎视眈眈的情况下,把大量精力放到这些地方就有些问题了。佛教东传,少了原来的那种普世救人的积极因素,更去掉了类似基督教和******那样的功利和实用色彩,甚至连吐蕃那种和世俗结合的藏传佛教、立足现实的色彩都不如,变成了一种纯粹麻醉剂,因此才落得个如此下场。要知道,无论是西方的基督教传教士还是******的阿訇,乃至是吐蕃大喇嘛,他们传教的目的是在改变异教徒的信仰的同时,获取对该地方的控制和占有,传教只是手段。而佛家传入东土后,则正好相反,纯粹变成了一种为信仰而信仰的麻醉剂,水土使然,扯远了,又说到了民族的劣根性。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里应该就是古长城的尽头了,行路之上,但见残垣断壁似地一道道用黄土夯实做的城墙早已经面目全非,有的地方只剩下不过米高的土丘,断断续续,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幽怨和凄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河西走廊了。后世的河西走廊,那是一片黄土,干旱少雨,现在穆青现在看到的可不是这样,到处郁郁葱葱,堪比江南。终于,穆青他们来到了长城西端的最后两个关口。这两个关口可是大大有名,虽然不大,但却是极端重要,是中原汉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侵,特别是西出西域、吐蕃乃至更西地区的咽喉要道。出关往西,民风骤异,言语另类,全无汉人衣衫。更因唐人诗词风行而名声大噪,这就是唐诗中经久传唱的吹风不度玉门关之中的玉门和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了!

    阳关位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汉代打通西域,首先是出于军事目的,联合西域对抗匈奴,至于开拓成丝绸之路,成为商旅的交通要道,纯粹是附带效应。他的主要目的和效果在于开疆列土,使西域这一广大地域纳入汉人的视野和控制之下。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sao扰,经营西域,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做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出敦煌向西域,必须走两个关口的其中一个,两者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戌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又有多少文人sao客面对两关,感叹万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