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决定下山 (第2/2页)
棵子哪是能随便掐的东西呢?棒槌一年两年没有叶儿倒还能凑合着活,要是一连好几年长不出叶子的话,整棵棒槌就得连根儿全烂掉,啥也剩不下。现在放山的越来越多,总不能年年都把叶子掐了吧?” 菊花听到这儿却忽然觉得:也许那棵二角子根本就不是被什么神秘古怪的东西救走了,而是参棵子被风吹断了,起初挖的那个参坑也被大风刮起的沙土掩埋起来找不到了,这才让大伙儿错以为是人参娃娃成精自己跑了。 她越想越觉得事实一定就是如此。正在她犹豫着该怎么说出来时,背后忽然传来“咣”地一声巨响,把大家都吓了一跳,回头一看,竟然是把头和包爷住的那个戗子自己无缘无故倒塌了。 王义把碗往旁边一扔,急得直跺脚,心疼地嚷道:“哎哟,戗子里边儿可有咱这回抬到的所有棒槌呢!”说着赶紧往那边跑。 大家也赶紧起身过去帮忙,幸好戗子没有完全倒下,只倒了一半,并没砸坏什么东西。 “此地不宜久留!大家听我一句劝,如今咱们运气不错,回去足够全家一年的嚼用了,现在收拾东西立即走吧!”王义归拢好参包子,表情特别严肃认真地道。 包爷也语气郑重地道:“我和把头想法一致,必须赶紧走!” 王义看看有几个还舍不下那棵“跑掉”的二角子的人,加重语气道:“贪心不足蛇吞象!想全须全尾回去的,就赶紧去收拾行李准备跟我走。想留下接着寻人参娃娃的,我只能说,卖了手上的参后,我会把他那份送到他家人手中。” 说完他不再理会,迅速开始收拾东西。包爷紧随其后。
菊花和秦浩然自是没什么别的想法,一切都听把头的。她俩除了想跟着帮伙挣些银钱外,最主要还是想积累些放山的经验。现在把头有令,她俩自是遵从。何况出来这么些天了,她俩还真是十分惦记家里。两人手脚麻利,不一会儿就全部收拾妥当了。 她俩出来时,王义和包爷已经收拾好等在那棵大柞树下了,其他人也正陆续背着行囊过来。大家都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何况把头说的对,啥也没小命儿值钱。先前是不得不拼死一搏,现在已经有了不错的收获,自是乖乖听从把头的安排,回去坐等分钱。 铁头休养了好几天,伤口已经消肿结痂,走路不是问题。王义看人聚齐了,清点完人数,见一人不少,遂一声令下,帮伙动身下山。 搭的戗子下山时是不拆的,可以留给其他后来的人用。临走老李也按规矩留了点儿米、盐和火种,以备救助他人。这些都是放山人自古传下来的互助友善的美德,通过这样的规矩,千百年来有无数人受益获救。当然也许有一天就会是自己的帮伙遇难得救。 路上休息时,包爷见大家虽嘴上不说,恐心里对把头有气,于是他道:“拉帮放山,放山人最怕不开眼(找不到人参)。放山人不开眼,就白白辛苦了很多天,家里人也就白白盼望了许多天。 咱们这次福星高照,托菊花的吉眼,拿了堆儿货。你们却不知,几年前,我和把头领着帮伙放山,却一直不开眼。如果放山人不开眼,把头就得拿出能使参帮开眼的办法。 咱们把头领着当时参帮里的人求老把头指路,可再去放山,还是几天不开眼。 拜老爷府、拿蹲儿、拿房子、验香火、求老把头指路,咱把头的绝招使了一个又一个,时间过去了一天又一天,就是不开眼! 当时参帮的弟兄们急的团团转,但也不能表现出来,怕把头着急上火。 把头就是把头,一句泄气的话也没有,为的就是稳住参帮人的心。当时帮伙里的人谁家不是等米下锅,哪个放山人不想开了眼拿大货,宽绰一下紧巴的日子? 最后把头把他最不愿意的一招拿出来了,那时也是实属无奈。 这就是关东放山人的最后一招,就是讨臊。 讨臊,就是自讨羞臊。放山人的讨臊,是把头派参帮里的其他把头下山到有人家的地方,专门去撩臊女人,讨女人骂,从女人骂的语言中讨到咱放山人认为吉利的话,再由把头决定到哪儿去放山。不得已用这种办法,也是真没法子了。 那时的日子虽比现在强些,可是还是过得‘清水煮婆婆丁(蒲公英)——苦溜溜的’。 那时候,江甸子那地场儿的大山里有人参,许多参帮都去放山。 咱把头带领的参帮放了半个多月山也没开眼儿,拿房子、圆梦、验香火的法子都使了,也没灵验。没办法,把头叫当年那个二把头老刘下山去讨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