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特定环境的生活 (第2/2页)
平方米,比这么大的半新的房子,还真不好找。” 祝明霞说:“半新的房子?为什么不建新房?” 贺国荣摇头说:“不可能,这两家人属于比较贫困的那种,没有存款,就靠那点补偿款,建不起。” “帮他建呀。” “谁?” “还能是谁?政府呀。” “移民搬迁有政策规定,房子土地各样东西的补偿标准都是定死了的,不能突破。” 祝明霞叹了口气。 贺国荣问:“咋个啦?” 祝明霞说:“真为难你了,在他们家里,你怎么开这个口哟。” “反复解释,苦口婆心呗。” “其实就是编一套谎话骗了人家而已。” 贺国荣十分惊讶地看着祝明霞,以往他干的什么,她从来没有发表过不同言论,今天是怎么啦?这是在替谁说话? 祝明霞讥笑起来:“融合在亲戚当中,在亲情的氛围里创业发展。这话听起来耳朵会发热,多感人啊。看吧,我们家旁边来了一家亲戚,移民搬迁来的,县里要建大厂,这是个大好的发展机遇,大厂建设好了,经济上去了,人民生活水平就提高了。想想真好啊,搬迁吧,买旧房子住,这没什么,眼前这点困难算什么,想想过去吧,抬头向前看吧,不久的将来,新房子就有了,好日子就来了。” 贺国荣打断她,说:“你一贯直言直语,今天怎么突然变啦?酸不溜秋的。” 祝明霞说:“我是用那两户移民最喜欢听的语言呀,你不是这样说的吗?多听几天,不就顺耳了吗?” 贺国荣不想作解释,工作这么多天,什么话没有说过?祝明霞这样的语气,不是讥笑,她也在担心。 “我晓得建新房一定是件大好事,特别是在农村,盖新房是农民们一生最大的愿望,一辈子盖上一间新房,那就是多大的成就感,在乡亲跟前胸脯可以挺直,头可以抬得很高,就算是后辈儿孙,脸面上也有光彩。”贺国荣也叹了口气,然后说,“这件事情唱不得高调,总归要回到现实。现实就是建新房钱不够,强行推进的话,他们就只有借欠,那以后生常生活就会受影响。”
祝明霞道:“为什么非要让他们借欠?把这个负担牢牢地捆在他们身上?别人就不能出点力?” 贺国荣一脸惊异:“别人?” 祝明霞语气缓和下来:“你帮他们计算过没有,新房子要建多少平方,造价多少?缺口多大?” 贺国荣说:“有计算过,因为考虑到造价,也就算了。”我是计算过的,两家的房子,两家要建新房的话,” 祝明霞说:“我倒觉得应该给人家考虑长远一点,至少一个人口要有十平方米,我在一个资料上看多过,国家对住房标准的提法是,人均要达到十平方米。特别是孩子,长大了要有房间,让他有独立的空间,有利于发展。” 贺国荣说:“这样算的话,两家合起来就是九十平方米。现在城里新房的造价,每平方大约二百五十元,那么总造价就需要二万三千左右。可是他们得到的补偿款一万二千块。差距真的有点大,也不符合实际。” “你算清楚点,具体差多少?” “二万二千五减去一万二,缺口一万零五百。”贺国荣还是摇头,“我也是为他们着想,购买旧房,补偿款用不完,还可以购买一点家具,别的什么急需的东西。一定要建新房的话,这个打算就落空了。” 祝明霞说:“有个缩小缺口的办法,建筑施工的时候,算一点人工费就行,间接费什么乱七八糟的砍掉,这一笔起码两三千。” 看着贺国荣莫名其妙的样子,祝明霞说:“你忘啦?我小舅是包工头吔,新房包给他做,也要他出点力。” 看着祝明霞喜滋滋的样子,贺国荣心里却很沉重。这是他的工作,可是她却这样放在心里,而她,她工作岗位调整,上五下午连班,中午也不知怎么而度过,他丝毫也没有过问。想到这里,感到很内疚。意思找不到什么话说,只能是轻轻摇头。 两口子商量了着,很快就到了午夜。祝明霞推一把贺国荣:“嘿。快快,洗脸洗脚,都什么时候了。” 脚盆有点大,就四只脚都伸进去,脚趾头在水里游动,两颗头磕碰了,痛吗?痛呢。一起出来?不,你先。 贺国荣先抹干脚,给祝明霞也抹干了,按住她的肩膀不准动,他弯腰抱起她,轻轻放到床上。 小远驰在外公那边,一放学就被外公接走了,外婆做了好吃的。他两个这边忙,没去接。外公明天还要辛苦啰。 “以后,睡觉前不准讨论工作了。”祝明霞的头弯在贺国荣的胳膊下,热气就吹在他胸口上,他稍微移动一下,与她侧身面对,这种姿势的局限,就是一人只能用一只手,另外两只手交叉构成枕头。耳鬓贴近倾听窃语,继而转换为哼唧,哼唧得rou疼,心疼,疼到神经,进入麻木……一切归于平静,只剩下均匀的呼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