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 一个名叫德隆的经济怪物 (第1/2页)
就米价崩盘这件事来说,要从好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本来大唐的经济体系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市场体系,而是一个在国家权力下的强制分配体系。货币这个玩意,在这个经济体里起到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在均田制之下,赋税是实物的,纳粮,纳绢,强制兵役,强制徭役,国家和普通百姓的经济交往根本都用不到什么铜钱。况且,帝国朝廷从皇上到官员们,没有几个需要铜钱的,吃粮,自己有庄子,有进贡,吃穿,马匹,都有专门的供给,不需要发生商品交换的,只需要依靠权力分配就是了。因而,钱只有在依靠行政能力达不到效果,或者是成本太高的情况下才会铸一点,不会那么很多的。举个例子,过去军粮都是强制征收的,中央财政出了问题,也是靠加派各种苛捐杂税来解决,更何况出丁的无偿徭役。但现在均田制崩溃了,农民都逃亡了,农民一逃亡,府兵的来源就没有了,徭役的丁夫也维持不下去了,兵要靠募集,民夫也要靠招募。这就使得国家不得不改变以实物和人力为主的财政方式,开始改用直接征收钱的两税法。 但是两税法实行起来的时候,纳粮变成纳钱了,这就开始出现问题了。这个问题最主要的就在于,铜钱不是贵金属货币,是可以用来做日常器物的。于是就不断地有人把铜钱化了重新铸成铜器,拿出来卖。这样一来,国家铸钱需要花一笔钱,铸出来又被炼了,等于再次损耗一笔,铸钱无利可图,钱的成色自然越来越差,还有人私铸货币,更是屡禁不止。而且,大家谁不想攒钱呢?这时代没有银行,有钱的人直接挖个窖,把钱埋了,再不流通了。一贯铜钱重达六斤多,郭子仪随便吃顿饭就要花掉三百贯,那就是一千多斤将近两千斤,光运这点钱就累死了,老百姓就更不爱用了。本来铸的钱就少,流通又不方便,通货紧缩的现象就越来越严重。 郭德罡的德票体系,不是一个本位制的纸币体系,充其量说,只能是一个汇票 支票的体系,到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实物上来。德票之所以能够有效流通,靠的是大唐德隆这个畸形的国家垄断产物,德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大唐德隆的体内循环。但要命的地方就在于,德隆毕竟不是户部,也不是中央银行,更谈不上国家信用,而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事实上唯一能够信得过的硬通货,就是粮食和盐,但这两样东西都不在郭德罡的掌握之中。 地方政府要接受你这玩意流通,就要给人家点好处吧。因而德票兑铜钱,是要收费的。各地节度使要收每贯十文到三十文不等的汇兑损益,到了后来,基本维持在每贯二十文左右。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有一贯零二十文铜钱,去换成德票的话,便只有一贯了,然后再换成铜钱,就只有九百八十文了。这样下来,一贯德票实际上只相当于九百六十文的铜钱,中间这四十文呢,就被德隆和各个地方官分赃了。如此一来,郭德罡这这几年内印了上亿贯的德票,相当于剥削了两百多万贯的铸币税,这部分差额,最后都反映到米价、物价上去了。 德隆的身份呢,是一个具有强制性的官办企业,你说他强制劳动吧,有那么一点,但是又不能买东西雇人不给钱,郭德罡为了省事,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交易,发的全是自己印的德票,而不是铜钱。郭德罡发德票,其实等于是打白条借债,更何况他这个债,还是以实兑铜钱等额的形式出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唐本来存在的通货紧缩问题。再加上大唐德隆这个怪物,到处买卖各种东西,实际上是在大唐制造了一个小型的货币循环圈,并不停地把其他的行业席卷进来。 德票得以大范围流通的另外一个条件,就在于这个德票呢,户部是认可的,可以用来缴纳两税。自然,户部也用德票去发军饷,发俸禄,采购米粮,雇用民夫。但,兵甲军械、军粮基本都是从大唐德隆采购,后勤转运、道路施工、兴建工事雇用民夫的事情,基本也是德隆旗下的各项产业包圆了。也许有人要说了,唉?那些经手这些事情的大小官不要寻租吗?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