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一个名叫德隆的经济怪物 (第2/2页)
要贪污吗?不要上下其手吗?你德隆包圆了,他们怎么办? 别担心,股份制的魔力就在这里了,凡是经手的有业务关系的,德隆下面的各个企业都给诸位老爷们入了股份,这些股份呢,可不是干股,而是定向增发的,每股都是按照面值一贯平价卖出。要知道,虽然洛阳、蓝田、徐州、扬州四地的德隆股票价格不是那么太一致,这德隆的股票,最便宜的时候一股也要十一贯上下,相比起被半夜全家老小都神秘失踪尸首无存起来,下面那些官们还是很识好歹的,当然愿意接受这种定向增发了。好,现在你是德隆的股东了吧,这德隆,也是你的生意了不是?总要照顾着点了吧,哪有自己贪污自己家生意的道理啊!你要是再为难?皇上可是德隆的大股东!三品以上的官节度观察尚书侍郎六部九卿不能说人人都是股东,也基本都是了,你要和整个大唐朝廷作对么?腐败不要紧,我们共同腐败,股份制腐败,制度化腐败,定时、定额、定量地腐败,现在只需要在家里安心等每年的分红就行了,这不是比以前那种上下钻营,绞尽脑汁的日子好过多了嘛。 靠着德隆的不断定向增发,起码是在国道高速马路沿线,德隆的生意还是很畅通的。德票的流通呢,也还是很顺畅的。现在的德隆,那可真是大唐人民自己的企业了,连蓝田灞河上摆渡的船工,都买了一贯德隆的股票,放在家里传家呢!百姓说得好,德隆千秋,大唐万代!就算大唐亡了,这德隆不一定倒,可要是这德隆倒了,那大唐,可就完了。 话说回来,郭德罡印了那么些个德票,把流通流域的铜钱都替换到自己库房里去了,实际上就相当于给各路商人、农民打白条强抢。但是到了后来,德票越印越多,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能够承受的范围,而这些东西,能够最方便的接受的地方,都在德隆自己的体系之内。这些多印出来的德票,最后无处可去,便都跑到各种期货交易上来了。这个白条,被各种期货市场一路击鼓传花,但是到最后实在是传不下去了,就只好崩盘。
蓝田三月期一级大米合约在兴元元年元旦之后,就开始自由落体,从每石十五贯的价格一路下跌,一直跌到正月二十四这日,才稳定在每石六贯左右的价格上下窄幅波动。究其原因,还是与战事有关,李希烈正式在蔡州称帝了。 “大楚?万一他要是被灭了,活下来的家伙岂不是要叫大楚余英?”郭德罡很鄙视这种很没有创造力的起国号的办法。但现在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这个,而是米价的问题。 说实话,郭德罡是不希望米价过高的。米价过高,意味着他要用比较贵的价格在外面收购粮食,倒手卖给朝廷和节度们的盈利上就要差一点,而如果米价太低,就意味着他在帐目上捣鬼的空隙就比较小,所以他必须要保证蓝田这个粮食标杆价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波动。现在由于郭德罡大力地修筑马路,推广可以在无风逆流情况下航行的人力车船,粮食的贩运成本比以前要低了很多,全国各地的粮价差异也没有那么明显了。但是通货膨胀的问题还是要解决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想办法把粮食的产量弄上来,或者把盐铁专卖权弄到自己手里,建立起粮-盐-铁-煤油复合本位制度,以维持德票的币值,否则,将来一旦出现抢兑德票的问题,郭德罡可就吃不消了,毕竟他那两千五百多万贯的铜钱储备,已经有很大一部分被他拿去搞各种弹性部件了。 “金子……银子……铜矿……去哪里搞呢?看来还是要让贵金属进入流通啊……”郭德罡又开始头痛了,他只好开始努力思考哪里可以有金银铜矿可以挖。还有一个问题是,现在朝廷文官们反对金银进入流通,认为金银民间私用,属于奢靡浪费,没什么用处。看来德票体系,还是得继续维持下去了。正在思考之时,元道长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梁山泊打出煤矿和铁矿来了!” 【注1】巨野煤田和东平铁矿,都在梁山泊周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